(三国玄亮同人)白帝春深_作者:艾草(113)

2018-02-15 艾草

  “…陛下!”

  “朕不会作昏君乱权之言,颠倒君臣纲常。朕说的话,做的事自有道理。就算你觉得这个托付之言令你难以承受,朕也必须这么说。”

  “诚然,以阿斗之才,杀不了你。以孔明之能,绝不会为他所害。但朕也不希望你有一日被逼出逃到别的国家,尤其是东吴。你兄长在那里。”刘备说:“哦对了,你还有个堂弟在曹丕那儿。你也可以去魏国。但朕要你永远都是我刘家的臣子。”

  “……”诸葛亮沉默片刻,缓缓道:“陛下之言,臣明白。然陛下若如此托付于臣,日后臣又手握一国大权,专制独行。一朝身故,史家将如何看待于臣?刀笔之下,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伊尹之名,永远比不上周公,是为何故?臣之名声不打紧,若是史家也因此毁谤陛下语出昏乱,颠倒伦常…”

  “朕早已有言在先,不在意后人如何论断。”刘备斩钉截铁,复又笑望诸葛亮:“孔明在乎吗?”

  “不。”诸葛亮笑答:“臣不在意后世如何评论此事。诸葛亮永为汉臣,不在意后人误解。”他顿了顿,又叹:“亮但恐治国治军之际出现失误,不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臣之愚钝,将有伤陛下知人之明。”

  “孔明,你多虑了。”刘备温言,笑看着他:“朕的识人之明,不会有误。丞相慧极,就是总爱忧虑过度。至于孔明是做伊尹,还是周公,名声如何?朕…顾不得了。单看你怎么做了,丞相。朕固执地把你绑在刘家,也把朕身后之名也交给了你。你可要对朕负责?”

  “…这个责任太过重大,”诸葛亮叹道:“陛下,此例千载未有…”

  “你要跟朕说,你担当不起?”刘备嗤然:“原来朕不是慧眼识英雄。错看你了。”

  “陛下…”诸葛亮笑了出来:“陛下识人之明,有过高帝。”

  “好!”刘备亦笑道:“朕看你之才华德行,千载未有!丞相不证明给朕看吗?只有孔明能光照天下,震荡四海,并昭告天下万民,刘备识人之明,明并日月!”

  诸葛亮尝想,为什么他的帝王从不忧臣下功高震主?若刘备哪怕对臣下有一丝怀疑,或许关羽会更加戒慎恐惧。荆州就不会丢失。他今日也不会忧惧至此,必背负天子所给予他的,天下难以承受之重!

  然乐毅若如此问燕昭王,怕昭王也回答不出。

  智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刘备身上,诸葛亮看到了圣人所描述的智勇之人:出于绝对坚定信念的不忧,又由光明心地产生慷慨强毅的不惧。

  因而少年时的他坚信,能撑起大汉天下者,必是此人。因而如今的他知晓,若他能以一人之力承担天下,亦是因这位大汉天子给予他的信心与勇气。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

  诸葛亮悲伤地吟唱起屈原所作九歌《大司命》之辞。歌声低缓哀沉,如咽如诉,一唱三返。彷佛在以心神对他的主上倾诉:纷纷乱世,茫茫九州,陛下即是我之大司命…纵威震四海,一统天下,然知己凋零,于臣来说,亦如失魂魄…

  而这在喜音乐,好楚歌的刘备听来,但感直入内心,震荡魂魄。皇帝于是亦以九歌《少司命》之辞回答。病中歌声低哑:

  “秋兰兮青青,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丞相自青年时,便如兰之有师德,教导朕,熏陶朕。孔明,你就是那能担当天下大任的美好之人,是少司命。何以如此悲愁自苦?

  诸葛亮闻此,亦继续以歌作答: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陛下啊,你乘着孔雀翎制车盖,翠鸟羽饰旌旗,升上九天抚持彗星。是亮永远的君王。天下豪杰之士甚多,你不以臣出身卑鄙,三顾亮于草庐之中,独信倚重,知己厚爱,今当生离。这是臣此刻之所以悲伤的原因…

  刘备以歌回道: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孔明之心…朕已知晓。朕何尝不为与君相知而欢喜。何尝不为与君长别而悲痛…丞相啊,你从此持章武之剑,征伐天下,辅护幼主。你执法公正,善于治理百姓,你将做得比朕更好,为大汉子民之司命,不亦宜乎?你当以此自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