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静默半晌,又道:“丞相文韬武略,世所罕见。数百年来,怕也只有一人可与其相比。”
众臣面面相觑,皆不知刘备所言何人。见陛下始终静默不再说下去,最后赵云忍耐不住,长跪而问:“陛下所言何人?”
刘备看着众人:“朕以为丞相之才德,唯光武皇帝,方可媲美。丞相名字本有光明之意,朕令太子封其武乡侯,正取此意。”
猛闻此言,众人皆是大惊。诸葛亮跪倒在榻下,伏地叩首:“陛下!莫不是要折煞亮!…请陛下收回此言!”
“呵。”刘备笑了一笑,看着诸葛亮:“君无戏言!”
文武群臣闻刘备此言,虽知陛下与丞相感情深厚,却也是震惊不能语。赵云与几位老臣则是内心默默叹息。
但见刘备望着伏地的诸葛亮,目光慈柔:“我世祖武皇帝,爱民如子,治国有方。其勇武谋略,更是远胜高帝。朕窃有高帝知人之名,亦有勇武。然智术浅短,举动失措。幸赖卿等,尽良平之谋,灌滕之力,佐朕至今。而丞相本非只有萧何之才。是朕一己之私,未能尽丞相之器用。丞相…是朕掩盖了你的光芒啊!”
“大汉至今,气数几尽。朕本布衣,所以能踞有荆、益,保其岩阻,皆赖丞相不顾生死相随,竭心尽力,辅佐至今。朕不通韬略,更兼德薄,多有疏过。将来能一统四海,为黎民播下太平春的,唯有孔明…”
“朕深知丞相之忠贞,天下无二。然太子志性无定,不如朕知丞相,倘有一朝为奸佞所惑,致乱朝政,则大势去已…朕已日薄西山。乱世长夜,幸有星月孔明。岂可令苍狗吞月,苍生永处暗夜,真无望矣。丞相,起来,坐在朕身边。”刘备温言道。
诸葛亮起身复坐于榻侧,众臣方见丞相未倾之间,已泪流满面。
“丞相,”刘备握着诸葛亮双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众臣似乎已被刘备此言震得呆若木鸡。整个议事厅静得掉下一根针都听得见。谁也不敢透一口大气。刘备此言再明白不过:朕赋予丞相绝对的权力,主持国政。便是他废帝另立,也是朕所允许!从此,废立以下的事情,谁也别想质疑丞相之权!
但见诸葛亮流泪一字一句答道:“陛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但见刘备叹息:“丞相何以言死?卿当继之以生!你将把一个国家带向生机,而非死亡。此路漫长艰辛…因此,朕希望你长命不衰,方有振兴大汉,一统天下之日。朕将死之人,更希望看到蓬勃的生机。丞相方当壮盛,为何言死?”
诸葛亮含泪点头。刘备看着他,微微一笑,又命侍者:“取我甲冑来。”
众臣目光中,侍从答应一声,转身而去。不多时捧了刘备穿着多年的明光铠,双手奉上。刘备接过,望着诸葛亮:“丞相来日北伐,为一统天下,身为主帅,亲冒矢石,提枹鼓,会军门,领兵攻城。沙场上矢石无眼,刀兵无情…丞相,朕不能再护着你,为你征讨陷阵。孔明日后…千万珍重啊…!”
诸葛亮涕泣长跪于地,双手捧接铠甲。金属触手冰凉,然刘备的手却是温暖的。皇帝紧紧握住丞相双手,彷佛千万叮咛嘱咐都在其中,如这甲冑一样沉甸甸。众人瞩目下,君臣二人如此交握良久,刘备方让侍者捧走甲冑。
亲见这一幕的群臣莫不感动,赵云与射援等几位重臣互相对望,皆是感伤叹息。
“正方!”却听得刘备唤道。李严一惊,急忙起身:“臣在。”
刘备严肃望着他:“卿之才具,足以镇守一方。孔明镇守成都,分身乏术。需要卿为其守住川东门户,以防东吴。你二人需得齐心为国,勿负朕托!”
李严不禁抬头看着刘备。只见刘备眼中神色凛冽严厉,丝毫不似方才面对丞相时温柔和暖。那一双帝王的眼睛直看得他心中一凛,当下叩首道:“臣领命!”
刘备复向群臣:“众卿,莫以朕之将死为恐。尔等当仰仗丞相,若仰日月,如听朕命。丞相受朕之托,荷国之重,卿等当竭力辅佐之。”
“陛下,”诸葛亮长跪朗声道:“臣以弱才,添为将相。自惭无孙吴奇谋,窃有田横之勇。幸世之名将,亦无城父、韩信。臣推演八阵将成,若亲提数万步卒,翻越秦岭,可保立于不败之地。若待魏朝中有变,进则可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亦可跨陵边疆,震荡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