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为政,恰如子产。不以急速见利为尚,而以礼义和百姓之福做为施政考虑。你制定蜀科,重新分配田地,拟定军赋制,触犯到了多少人维护自己的私心…这就像是当年的子产啊!”
诸葛亮摇头:“这可引起了多少豪强大姓的不满,把矛头都指向臣。更别提整顿吏治,亮为改革弊端,刑法峻急,多遭人怨怒。若非陛下护着…”他说着,叹道:“陛下当时只管教亮放手去做,内里替臣承担多少事情,只是不教臣知道。能杀的人,陛下替臣杀了。能拢络的人,陛下也替臣拢络了。”
刘备笑叹:“唉,朕又能怎么瞒你?朕怎瞒得过你?”他说着,又唱: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刘备歌声低缓徘徊,一唱三迭,如歌如颂。他满怀倾慕地望着自家丞相:“孔明善于为政,教化万民,使得风化肃然,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乐丰足,人怀自励,感念丞相恩德。孔明,你若不听朕的,也当想想黎民百姓,好好保重自己,注意节劳才是?”
“是…陛下。”
“想刘焉刘璋时益州累年战乱。至孔明治蜀方定。丞相严法治蜀,却能执法公平,以服人心,自是蜀中大治…”刘备笑道:“若放着朕来理民,顶多治治平原小县。当时刚上任,不料一个小县事情那么多:稻谷纺织,盐铁矿产,馆舍桥梁,灌溉运输,哪一样不要钱,哪一样都要细细计算,出不得半点差错!更别提每天要解决各种乡民纠纷诉讼。对外还要加固防卫,抵御贼寇。只治一个小县,兢兢业业每日劳碌尚且做不好,何况要治整个益州,把经年站乱的国家安定下来!谁料我的孔明做来易如反掌。”
诸葛亮摇头道:“陛下不必治小县,陛下治的是天下。岂不见韩信语高祖之言:人主不必将兵,而当将将。”
刘备心下感慨。想起当年在新野,两人夜夜畅谈,那时听孔明引经据史,综论天下大势,真是如沐春风。刘备自然早知韩信故事。但他却笑道:“韩信投到高祖帐下,封了大将军后,高帝与他论起帐下诸将将兵之才。问起曹参的才能,韩信怎么说?”
诸葛亮笑摇头:“曹参适合掌管军纪,带起兵来,一万五都吃力!”
刘备问道:“那樊哙呢?!”
诸葛亮笑道:“樊将军不晓兵略,带起兵来,一两万!”
刘备又问:“那卢绾呢?卢绾总行了吧?!”
诸葛亮摇头:“顶多两万五!”
刘备佯作吃惊:“周勃呢!周勃可以吗?”
诸葛亮摇摇手,笑道:“不行,不行!”
刘备叹道:“不料如此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又一指自己:“那朕呢?朕能带多少兵?”
诸葛亮笑看了刘备片刻:“十万。”
刘备故作冷然看着诸葛:“那你能带多少兵。”
诸葛亮笑道:“臣带兵,自是多多益善。”
而接下来刘备没有像刘邦那样拂然不悦。他知道,诸葛亮此时正在宽慰他,让他安心。于是他欣然笑望诸葛亮:“壮哉,丞相!当可成就少年之志,身兼管乐矣。”
诸葛亮微笑:“微臣何幸,得遇陛下,以成就平生之志。”
刘备笑问:“朕的韩信,记得朕出征前夕,你与朕说过的话么?”
诸葛亮回忆起当时寝宫月夜二人玩笑。便道:“臣请陛下允臣,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刀不死。”
刘备慢慢地道:“汉大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孔明位极人臣,大权在握。甚至不必朕的虎符即可持节调动全国兵马。来日朕再将虎符给你,当是无人能制。”
诸葛亮含笑看着自家皇帝玩笑。自己何幸,得此一代雄主全心信赖爱重。没有过丝毫怀疑。以至于为臣者所惧之飞鸟尽,良弓藏,他从不必忧心。刘备在自己将死之际,却反而要将自己的丞相打造成绝世的良弓。后举国相托,更犹如将箭搭在弦上,欲令他一出世而震鸣天下。而前代高祖韩信故事,此时被他们君臣二人拿来当作笑谈。
但听刘备接着笑道:“…为免丞相日后忧劳过度,无人能制,朕今赐你…见天不忧,见地不忧,见刀不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