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刘备颤声道:“朕当持章武,为卿一舞以和此曲。天下若闻孔明奏此曲,亦当舞而和之。”
“…朕虽无力持剑为卿一舞,然既为子期,朕当击节。”
于是诸葛亮归坐,抚弦奏出气魄恢宏的散音前奏后,他凝望着他的君王,和琴而歌,歌声慷慨激越: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待诸葛亮唱过一遍,刘备亦击节而歌,尽管他的歌声不复从前洪亮高亢,而是苍老颤抖。那依旧是高帝子孙之歌。
大汉建国之初,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并很快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他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至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首自己即兴而作的《大风歌》,慷慨起舞,伤怀泣下。席间一百二十人歌唱助兴,后刘邦击筑伴奏,气氛极为热烈。
高皇帝此歌只有三句,凝练简短,却是荡气回肠,传唱四百载。每一句都令人回味无穷。曾有多少三军将士于胜仗后饮宴欢腾而唱此歌。又有多少忠臣义士于国家危难之时,闻此歌而泪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
当时年轻的诸葛亮告诉他,天下虽乱,将军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主公,你将威加海内。归于故都。各路诸侯将臣服于大汉天子的威德之下。诚如圣人所言,仁者无敌。主公之威望信义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匹敌。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他们在等一个局面,等天下有变。刘备也将成为下一个高皇帝。
后来,无论是当阳长坂,或者失荆州之后,诸葛亮都没有改变过这样的看法。
然而他们等到的是盟友的叛变。
天命也,运数也,将如之奈何?
然对于两位英雄来说,没有所谓山穷水尽。明良千古的君臣,誓要把高山流水之歌,唱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所以刘备毅然以一国重任相托,以北伐大愿相嘱。诸葛亮亦坚定接下这天下重担。
从此以后,孔明,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朕对你的期望。
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宏愿,到底是自己给他的,还是孔明本来就有的愿望?那都已经不重要了。何必要分得太清呢?对于大汉这个国家的眷恋,对于仁义的坚定信念,对于河海晏清,歌舞升平的渴望,早已融入骨血。从一开始,便深植他们心中,让他们走到了一处。哪里是谁可以强加的?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刘备若有能一统天下之日,绝无此忧。诸葛亮治国有方,关张等将军足镇一方,他从不怀疑自己的臣下。他清楚他们的性情志向,相知至深,以诚相待。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情。
只是上天为何不让这样的君臣携手,同看太平盛世?
诸葛亮慷慨悲回的歌声传出了永安宫。宫门外守卫羽林郎闻之不觉泪下,亦高歌相和。汉军人人能唱这首歌曲,因而歌声一传十,十传百,直至营中士兵,城上将士,皆唱了起来。为他们的皇帝,以及诸葛丞相--未来的三军元帅而歌。
整个白帝城内回荡着大风歌--赤帝血脉的最后一曲绝唱。
刘备沉浸在诸葛亮弦歌与三军将士的歌声中,以至泪流满面。
“…乐竟为章,止戈为武。丞相此曲,可谓竟矣。复将治国安民,率数万步卒,长驱祁山,平定天下…可谓止戈。”刘备最后叹道:“孔明,章武将在你手中,永世长存。”
诸葛亮紧握皇帝之手:“天覆地载,章武永世长存。”
“孔明记得吗?朕喜爱音乐,昔日见孔明精通古今诸曲,一曲能教人胸怀激荡,心摇神驰。朕曾问你,这天下还有谁会比你更精擅音律?”刘备问道。
诸葛亮微笑:“江东周郎,已故的蔡中郎,还有曹子建…”
“…周瑜你已经见过了,朕答应过你,有朝一日,让你也见见蔡中郎的女儿,学学她的胡笳十八拍。还有曹植…听说他对身毒僧侣的唱诵颇有研究。你跟他以后也不必隔着千山万水大论光武群臣。不妨当面讨论切磋一番…”
诸葛亮含泪看着皇帝。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陛下放心。这些都会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