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答应朕…善保自身,当可享百年之寿。孔明之文韬武略,举世无双,必可于将来一统中原,建盖世功勋,为后世万民称颂。”
“是,陛下。”
是夜君臣二人同榻而卧,如之前无数个夜里一般,闲聊着国事。
夜凉如水,窗外星光灿然。刘备似乎精神甚好,直候着自家丞相倦极入眠,方才吟道: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诸葛亮半睡半醒间,迷糊道:“主公怎又吟起曹操的诗了…”
“朕知道…孔明不喜曹操。”刘备笑道:“朕不是说曹操,只是朕喜欢他这句诗…就像是在说孔明一样…这乱世有如漫漫长夜,而孔明便如星月之光,照亮天下…听说孔明出生的时候,就是这样,风清月朗,繁星倍明。”
他说着,说着,笑而流泪:“人如其名。朕去后,孔明的光辉将如日月,照耀宇宙,载于青史,与天地同寿!”
他安心地枕于自家丞相身畔。如战士夜里,枕戈待旦。又尝闻英雄如山,美人似水。壮士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
朕此生当不负卿,亦不负这万里江山了…
孔明…孔明…
你我知己一世,明良一时。同袍偕作,死生契阔。尽卿之才,成我霸业。竭卿之力,为我股肱。以卿之手,为我作疏。借卿之名,为我之谥。千万年后,更将与你同载于史册…
刘备此生,当真…再无遗憾。
(全文完)
白帝春深。后记
时近丞相逝世纪念日,历时两年多,终于填完大坑,了结心中一个愿望。
走到终点,再回顾一下开头…
写此文,一开始只是一个执念,有些不甘心明良千古的他们被后人误解。
我想象中的他们,刘备对诸葛亮敬重而爱护。诸葛亮对刘备仰慕且依赖。他们互相倾慕,英雄相惜。或许在后人看来觉得诸葛亮比刘备优秀太多,事奉刘备太委屈了。但在真正的历史上,一直到诸葛亮掌政以前,刘备的光芒远远盖过自家丞相,非但多年亲自统兵征战,且贤名布于四海,其雄姿杰出,令多少英雄折腰。昭烈,昭烈,烈日会自己发光发热,将暖意源源不绝传给身边的人。昭烈即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个光芒四射的帝王。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想象着那样一个头发半白的将军,醉梦里挑灯看剑,挥泪间战地烽烟。外表看来刚毅木讷,实际上胸怀天下。百折不挠,有着铁一样的风骨与意志,烈火一样的性格,战时领兵冲锋,身先士卒。但下了战场,平日里他是一个喜爱跟士兵们百姓们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一起围着营火唱歌,平易近人又鼓舞着无数人心的首领。
记得马伯庸曾说过,三国之中只有两个人成了神。一个是关羽,一个是孔明。那么,让他们二人奉若神明的刘备,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诸葛亮的性情骄傲,睿智。他其实从来不愚忠。而是我们只看见“臣事君以忠”,没有看到刘备如何“君使臣以礼”。刘备的礼,是以天下托付之。诸葛亮的忠,是倾尽天下相报。
历史对白帝托孤聊聊几笔带过,但诸葛亮之所以光耀千古,正是因为白帝托孤。丞相的光芒与力量,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主公。在烈日即将殒落之时,刘备及时将诸葛亮推上历史的舞台,他许他的丞相,从鱼之有水,到月华如水,威震四海,照彻乱世长夜。这样的明良千古来自于对彼此深刻的了解,全心的信赖,理想与信仰的完全契合。才能做到。
夕阳西下,月上东山,白帝托孤大概就是这么个意象。所托之孤,不只是托阿斗。“孤”也是丞相。皇帝殷殷嘱咐,把丞相托付给群臣百姓,也托丞相照顾,带领他们。他将天下托给丞相去承担,也将丞相托付给了青史去铭记。若非真正的爱重,若非二人皆胸怀天下,气吞沧海,何能为此。
君臣,知己,父子,师友。乐竟为章,止戈为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臣至公,古今盛轨。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如果有写出这些,就很高兴了呢~
p.s.我是个丞相粉…怎奈在此文中好像表现得更像个主公苏?不过想想其实白帝托孤主角本来就是主公。丞相真正威震天下,光芒万丈的时候是在北伐时期。可那已经超出我的笔力与想象力之外了。实在难以将读史看到北伐时那种震撼表达出来…所以,写完白帝,脑力也用尽了,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