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陛下虽金枝玉叶,龙体康健,然臣犹恐秋节一旦而至,焜黄华叶衰…陛下年过六十,尚要征战沙场,宁不教亮忧虑如焚。陛下必要灭吴,东抵沧海。臣不知陛下何时能归,如何安得下心…
刘备静静聆听,思及诸葛亮歌声中沉痛苦涩之意,不免亦是凄恻。东征之议早定,群臣早知不能再谏。而诸葛亮更是尽力说服文武百官,欲令上下齐心,共同对外一战。可现下竟忧虑至此,以至于以诗歌喻情,盼着有最后一丝希望,劝得他不要灭吴。取回荆州后,及早归来…
然而…天子无戏言。他刘备下了的决心,便是苍天也难以动摇。
于是刘备起身,亦高声吟唱起来。年已六十的帝王,歌声依然有如沙场名将唱起军歌,嘹亮雄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诸葛亮一怔,停止吟唱。凝重看着他的帝王。
而刘备唱罢,凛然望着自家丞相,彷佛在说:
…丞相忘了最后一句。朕年事已高。不作这最后一搏,恐来日再无机会为云长益德报仇。亦见不到一统四海,还于旧都之时。
刘备伸出了手。而诸葛亮会意,即上前相握。皇帝便将手放在丞相掌中,一如将一国重任,倾心交付。便似以往无数次他率兵出征之前。
“孔明。”刘备看进他眼底:“相信朕。相信朕这一次。好好在成都等我凯旋归来。多给朕写写信。知道了么?”
诸葛亮轻摇了摇头。这是他以前从未有过之举。他从来是稳重凝练之人,足以让任何人,让天下百姓与他的主公放心倚赖。从没有他处理不好的政事,也没有他担当不起的责任。此刻…他本该即刻应允,可他无法就这样颔首。
但听刘备沉声道:“丞相,答应朕。”
诸葛亮但觉心中一沉,知道再不答应,刘备必要发怒,便缓缓倾身长揖:“…臣答应陛下。”
刘备拉着他手,复又坐于榻上:“…朕答应你,这是最后一次。以后我绝不如此。”
“丞相明日一早尚要率领百官给朕送行…早些睡吧?”
4. 允武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诗经。鲁颂。泮水》
出师之日清晨,成都城内外,三军调度有方,一个时辰内已集整完毕,整装待发。百官十里长亭相送,直至城郊。诸葛亮亲执杯盏,为刘备把酒壮行。刘备笑折柳枝,递与诸葛亮:“丞相宜自珍重,为朕保国安民。朕今远别,当日夜思念丞相矣。”
诸葛亮朗声一笑:“此战以正道而临有罪,三军爰整,巍巍王师,其势不可挡!陛下当旗开得胜,不日即归!”
刘备大笑。但见诸葛亮伸手,他便将自己的宝雕弓递过去。将士们皆知,刘备臂力过人,所用的弓可并非像孝愍皇帝所用的那样松软,是真正的强弓硬弩。而诸葛亮接弓后,竟是将柳枝架于弓上,开满二石五,笑对刘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说罢仰天而射。
柳枝直入云霄,未审落处。三军欢呼声中,刘备笑而接弓,复紧紧握住自家丞相那双有力的手。马良在旁,笑意温暖,终是忍不住下车来,与诸葛亮依依话别。
末了诸葛亮走向刘巴,从怀中掏出一团物事,塞入刘巴怀中。刘巴一愕,打开来看,竟然是诸葛亮日常所戴纶巾。
“……”刘巴一时无语。只见诸葛亮道:“请子初时时戴着它。见此纶巾,如见我面。望子初莫负我心!”
刘巴无奈,只得点点头。而刘备在一旁看得一清二楚,忍不住鼻中轻哼了一声。
“丞相近前。”刘备唤道。
诸葛亮走上前。众人只见陛下一把拉着丞相上了车,君臣同乘而坐。
刘备在诸葛亮耳边低声道:“你说,你什么意思?”
诸葛亮笑道:“儒将多有喜戴纶巾者。亮不过觉得子初戴这纶巾肯定好看。”
“哼。口是心非。”刘备冷笑:“丞相的意思,分明是说:见此纶巾如见亮面。陛下敢不听子初的试试!”
“陛下明鉴。”诸葛亮笑道。
“好大的胆子。”刘备淡淡道:“朕若不听。你待如何?”
“陛下休让臣知道。”诸葛亮微笑:“否则臣即下令不发粮草。让陛下不得不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