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玄亮同人)白帝春深_作者:艾草(5)

2018-02-15 艾草

  诸葛亮甚至因此遭人非议执法不公。法正此刻见刘备提起法神,便忍不住脱口问了出来。

  “法者,灋也,刑也。平之如水。孤得孔明,如鱼之有水。水至清则无鱼。”刘备笑了一下,继续拉着法正走出帐外,迎面而来的暖融斜晖洒了明朗的老将一身灿然光晕:“夕阳正好!孝直,可愿随我去定军山下跑马?”

  “好!”

  与知遇明主,纵马驱驰,天下快事也。然刘备简单一句。却让法正思量了很久。

  执法者,心平如水。水至清则无鱼。诸葛亮不能做到完全的公正,是为了包容他与主上,是为了水不要至清…方能容纳万物?

  想到此他不由得生起一丝惭愧。然也不过是片刻而已。他策马跟上,刘备在前,正望着夕阳,悠然迎着晚风,举鞭对着那落日:“孝直,你瞧:日落西山之后,便是月上东山。水之广袤,永远是鱼之所难测。昭阳再如何光耀,也追不及夜晚月华之动人。然而鱼水相得,日月重光,相随相逐,才成就世间之生动华美。”

  法正又是怔然。难道,诸葛亮之心思,主公也难测?诸葛亮之光芒,主公也自认追之不及?可细思其中之言,又非如此。刘备自比为昭阳,自许为光武帝,而将诸葛亮比为月华。这日月相替…显然,有将身后事相托诸葛亮之意。

  刘备笑着回头,见法正低头沉思,他便策马过来,拍了拍法正肩头:“其实啊,孤不懂治国理民,所以都交给孔明去做了。孤要他放手去治理这国家。”

  “臣不信,”法正笑道:“主公是做过县尉,县令之人,最是懂得民心。安能不懂治国理民。”

  “懂得民心哪够啊?必须懂法治。”刘备笑:“秦孝公一代雄主,懂民心吧?没有商君,秦国能富强吗?”

  法正笑着摇摇头。

  “可是,孔明不是商君,孤也不教他做商君。”刘备轻声一叹:“商君刻薄如冰,孔明却温厚如水。上善若水,谦和中自有刚强之气。商君想来不懂,滴水也能穿石,何必定要冷峻如冰?”

  说起商君…

  法正思及,制定《蜀科》之时,虽云诸葛亮,法正,李严,伊籍四人一起参与,但实际上制定决策都是诸葛亮所作。说来很像当初商君制定秦法之时。商君外来士子,治国独断专行,秦孝公全权信任。不过当时孝公自己便是秦人。他赋予商君权力,国人自然没话好说。

  而刘葛君臣却都是外来人。外人治蜀,不得不参考本地人的意见。因此李严与法正便是刘葛君臣咨询的对象。伊籍不过是刘备怕诸葛亮忙不过来,劳累过度,派来帮帮手罢了。

  法正原以为自己比诸葛亮了解蜀地风土民情。他久居蜀地,算是半个蜀人。可是诸葛亮一番明朗而句句在理的答话,驳回了他的建议,也定下了《蜀科》严法治蜀的大体方略: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闇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着矣。”

  他想着,诸葛亮这简直是要重行商鞅变法。在世家大族早就被刘璋惯坏了的蜀中,不激起动荡才怪。而刘备就跟那秦孝公一样,只给诸葛亮四个字:“放手去做。”

  哦不对,后面好像也还说了几句话…

  “有什么风浪,孤来承担。”

  “凡是军师说过的,孤这儿没有不过的!军师驳回的,不必再来问孤。”

  诸葛亮仰望着刘备,柔和坚定目光不言而喻:

  --君以国士待我,亮当以国士相报。

  刘备回以自信豪迈的笑容:

  --让孤成为你的依靠,你的肩膀,你的君王。

  刘备没有诸葛亮那么高,但他不论往何处一站,就是让你觉得顶天立地,周围的草木空气彷佛也因他而肃穆欣然。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天子掌舵,微臣扬帆,同舟共济,鱼水相得。他是他永远的君王。他也是他永远的知己师友。

  刘备与诸葛亮便是如此,一个只管外出打仗,一个专管治国理民。各行其事,又默契无比,全心倚重。诸葛亮长于谋划,刘备却不带他上阵,不让他随军。刘备甚得民心,也并非不懂治国。可他从不干预内政之事,完全让诸葛亮放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