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玄亮同人)白帝春深_作者:艾草(7)

2018-02-15 艾草

  却不知,这剑是哪一位不知名的,隐于民间的铸剑师所造?也只有这样的剑,方能随刘备拼杀多年。剑如其人,平实无华,百战不屈,历经岁月而更沉淀如一泓潭水。剑是好剑。只是如此旧物,并非锋锐宝器。不像是主上赐与功臣之物。

  哪一位臣下,接到这样一柄旧剑,不会感觉奇怪?为官入仕者,又有何人能不在乎职位高低,封赏如何?至少自己是会在乎的。

  然诸葛亮似乎只要可以为刘备做事,根本不在乎自己官位班次高低,封赏如何。于是这一柄旧剑更不带着任何恩赐褒奖的意味,只于朴实浑厚中流淌着浓烈温暖的故人心。

  剑柄上有个“轲”字。指的是荆轲?以此为剑名未免不吉。荆轲刺秦用的虽是绝世利刃,毕竟未能成功而身死异国。于是法正便道:“这轲字指的可是孟轲?”

  诸葛亮微笑:“是。”

  “此剑成双。另外一把,必是名丘,且必在大王手上。”法正又道,笑把剑还给诸葛亮。

  诸葛亮微笑点头。法正不免感叹,轲丘双剑,以圣人之名命名,真是仁义之剑。他所不知的是,此双剑为刘备恩师卢植所赠。卢植当世大儒,于灵帝时,仕为博士,因才兼文武,拜庐江太守,还拜议郎。后迁尚书。光和元年,上疏谏政,陈八事,灵帝不纳。黄巾起,卢植任北中郎,率军讨伐,却受左丰诋毁黜官,后又复尚书事。又直谏触怒董卓,免官隐居上谷,被袁绍辟为军师。初平三年卒。真可谓是个一生正直敢言,且文韬武略的名臣了。

  刘备少年时在涿郡,尊母命行学,师事卢植。卢植见刘备虽不乐读书,却只凭听学,便得圣贤之心,大奇之。又见刘备有武勇,手长及膝,可使双剑,便以轲丘双剑赠之。其时诸葛亮与法正,都还未降生人世。刘备用此双剑征战日久,恐恩师所赠之剑于沙场磨损,故改用它剑,将轲丘珍而藏之。后来竟是将其中一柄送给了诸葛亮当佩剑。他笑对诸葛亮说:“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军师有焉!正配此孟轲之剑!”

  诸葛亮感动之余,更珍爱此曾经卢植与刘备二位当世大贤之手,且历经百战之剑,时时随身携带。只是他其时也许不知,日后他的贤名竟远超过卢植,甚至盖过刘备,直追孟子了。

  法正心想,与刘备这样的君主为挚友,固是人生之幸事。可又怎及得上刘葛外则君臣至公,内则亲爱无间。法正心想,自己真是贪婪的。虽宠荣已极,却永不能如诸葛亮那样成为君王全心倚重信赖之人。这是他此生唯一的遗憾。

  二人说了半日,诸葛亮见法正脸色苍白,精神渐渐不支。不由忧心道:“士元已去。孝直你若再有三长两短,主公将有若高帝创业未半,而折良平韩信。大汉若何,天下若何,便非我所能逆料。”诸葛亮的声音低了下去,几不可闻。然而法正听得一清二楚:“亮,深感恐惧。”

  “哈哈哈哈…”法正笑了起来:“难得看见军师害怕。正一度以为,君子勇者不惧,你什么也不怕。”

  “孝直,还笑得出来。”诸葛亮笑道:“看到亮害怕了,就这么好笑?”

  “好笑…”法正兀自笑着:“人多将军师比之萧相国。可萧何一生都因为高帝对他的怀疑而担惊受怕。军师则不同。主公对你全心倚赖信任,君臣至公,亲如鱼水。这水,无论是高山流水,是江海奔腾,都可一展长才,无所畏惧。这君臣至交,教人多么羡慕!"

  诸葛亮摇头:“好。就算君子忧而不惧。亮不该惧怕。然而忧能伤人,亮此时心中亦不胜彷徨,情理之间,甚是两难。需要孝直助我下定决心,并劝主公暂时打消东征之念。”

  “军师,为了何情?难于何理?军师相劝不得的事情,却要我来劝。不是把正放在火上烤吗?”法正笑道。

  “孝直啊…”诸葛亮笑叹:“孝直何等聪明之人,就非要亮说明白不可吗?”

  “难得见弘毅果断的军师陷入泥淖…我便是想听军师说。”

  其实他心中早已明白诸葛亮为何而来。并且处于怎样的两难之中。

  首先,于东征一事上,恰如人所言,诸葛亮本就主张荆,益两路分兵北伐中原。今失荆州,直接破坏了隆中对之规划。诸葛亮心中怎会不想夺回荆州?可是,以一个战略家的角度,他又清楚明白此时出兵伐吴,非但没有灭吴把握,就是能胜,也是双方皆损失惨重的惨胜。吴蜀两弱相争的结果,必然是北方曹魏渔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