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求的看着黛玉,黛玉知道不是哥哥的错,可是棠锦继续哭下去她都要陪着哭了,只得用眼神宽慰哥哥:你就当是哄小孩吧,快把她送走了咱们早安生。
墨涵得了妹妹的指示,不敢不听,勉qiáng吸了一口气,尽量显得诚恳一点:“郡主啊,你别哭了,再哭嗓子就哑了。之前的事,是我的错,我向你道歉行不行,求你别哭了吧。”
说到最后,墨涵自己都带了哭音,他时常哄黛玉,觉得那是一种极美的享受,原来除了黛玉,让他哄别人,还不如杀了她呢,太痛苦了,太没有尊严了。苍天啊,请你保佑我林墨涵,以后就是遇到鬼也不要撞见这个疯子,太可怕了。
棠锦在墨涵开口之后就放低了哭声,细细张耳听着,勉qiáng算是满意,渐渐止了泪,恨恨地瞪着墨涵。
黛玉就差放鞭pào欢喜庆祝了,她自己以前也爱哭,可是从来不像棠锦那样嚎啕大哭,实在折磨人啊。好在,这回停了,只希望她别再想出什么幺蛾子了。
梳洗之后,棠锦抛开了恼意,反而抓着墨涵说东说西,黛玉看得气闷不已,扔了墨涵回了自己院子。
自此后,那棠锦隔三差五的就来找墨涵,把墨涵吓得一听到她的响动就从后门逃出去,不是去刘瑄那边躲一天,就是找关泰避风头。黛玉看得又好气又好笑。
第92回:亲戚成仇宝钗遭罪
吐蕃王子选妃之事,在郑尚书和墨涵的安排之下,顺利开始了。不出太后和元chūn所料,吐蕃王子一眼就相中了探chūn。
当日一起闻召的女子亦有四五个,其中以探chūn最为出挑。探chūn之貌不敌宝钗的牡丹国色,不及黛玉的风流雅致,但肌肤细腻若瓷,眉眼间顾盼神飞,说话行事自有一股子别的女孩儿没有的慡利泼辣劲。倒是颇和吐蕃人的xingqíng,而且这样标致的美人在吐蕃是难得一见的。
当然,吐蕃王子并没有极其喜欢探chūn,只是相比较其他几个姑娘而来,他觉得还是探chūn更加看得入眼,更合他的心意。
从身份上而言,探chūn的确低了些,即使她是国公府的千金,但明眼人都知道她只是一个五品员外郎的庶女,像她这样的在京城一抓就是,而且多半会比她高。为了表示对吐蕃的重视,也为了表明自己对贾家的偏爱,太后非常慡快的封了探chūn一个郡主的名号。
探chūn今年只有十三岁,比黛玉还小了几个月,即便在中原这个年纪成亲都是小的。好在探chūn底子好,长得高,渐渐发育了,现在大婚也不是不可以。
一来时间仓促,二来入了冬,路上不好行走,所以吐蕃王子决定次年开了chūn再回吐蕃,那时候探chūn也十四了。不过,吐蕃王子好歹是一国未来的君主,看事谨慎长远,他来了不过两月就发现天朝存在着不少怪异之处,他有心留在这里细细探访一番,好决定日后吐蕃到底跟谁站在一处。
为了筹办探chūn和亲一事,太后决定提前离开避暑山庄,九月初就起驾回京了。九月初九重阳节,銮驾到京。
话说贾母那里接到元chūn的密信,屏退了左右,只留了鸳鸯给她念信。信中,元chūn大致分析了太后的心思,暗示探chūn嫁到吐蕃的可能xing,备细述了此举对贾府的巨大好处,要求贾母一定让探chūn过继到王夫人名下。
之前元chūn召探chūn一起前往避暑山庄之时,贾母就想到了元chūn这么做定有深意,她原以为的是借机将探chūn献给皇上,巩固元chūn在后宫的地位。如今虽不是进宫,但嫁给吐蕃王子为王妃显然比入宫还要有利。
这样一来,探chūn、贾家就是于国家有功之人,太后看在探chūn远嫁的份上只会愈加欢喜贾家,欢喜元chūn。如果哪一日贾家做出了什么不该的事,太后为了安探chūn的心,为了向吐蕃示好,为了两国的和平,也会尽量放过贾家,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贾府出了一个贵妃,一个王妃,一个外孙女郡主,外孙郡王,试问这样的体面荣耀,放眼京城谁家及得上,贾家要真正步入京城的上流社会了。若是元chūn出息的话,一举夺得皇后之位,那么贾家就是国舅,皇亲国戚了,将来贾家的外孙就是一国太子一国皇帝。一想到这些,贾母心里激动万分,她等这一年等了多久。
而王夫人那里,自然没有贾母的兴奋,她不是不知道这里边的好处,可就是拐不过那个弯来。一想到被她踩在脚底下几十年的赵姨娘,生了一个王妃的女儿,她就满心不忿,那个贱人现在就敢霸占着老爷,往后还不变本加厉,眼里都没了她这个正室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