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同人)歌尽关山几重云_作者:今天也没有出大铁呢(25)

  三万苍云军都集结于此,队列排得远不及犒军时美观,俨然一副只等出发的架势,大概也无人愿意大清早冒雨瞻仰所谓军威,那位坐在明huáng华盖下的君王尤是如此,难怪官署离了杨中书运转困难。说起杨中书,他虽未亲自置办践行一事,却是修书叮嘱过的:准备要快、粮糙要足、送些京中富余的军备,等等等等。旁人以为他这是身在病榻,忧心朝廷;谢载川以为他是对燕旗心怀愧疚——其实他不太认可这个结论,毕竟杨先生一路走来,该愧疚的人太多了。

  只有杨聆蝉自己清楚。

  雨不知何时停了。礼毕,玄甲将军终于站起,所谓钢筋铁骨,跪而不折,当如是。他旋身跨上军队中人牵来的黑鬃大马,白翎飞扬,重甲难减他身姿利落。几骑一道拥了纛旗归队。一样的马,一样的戎装,偏偏就他耀目得很。

  典礼在行军的号角中接近尾声,城楼上的文武百官犹是一片肃穆,只能借声音肖想那千军万马启程之壮景。谁知,一点微小的凉意轻易打破这庄严景象。

  起初只是个别官员的低喃,他旁侧之人悄悄抬头,确认后将这消息小声告诉身旁要好的同僚,那人低声说他已经发现,接着这件事就流感般在蟒袍玉带中低调扩散,所到之处引起阵阵微妙骚动。最后,就连前方的皇帝都听见了音信,抬头,乃至伸手去接那一点纯白。

  “雪啊,下雪了!”

  翌文元年冬的初雪,伴随玄甲苍云的离去,悄然降临长安。

  从长安到雁门关的路,太长了。

  燕旗坐在临时搭建的行军营帐中,抱臂枯对一盏昏烛。回忆又在无聊中骚动叫嚣,他告诉自己,只是捋清宫变这趟浑水的来龙去脉。

  投入水面的第一颗石子在哪呢,他记得是拖沓的官话唤他名讳,要他上台听宣,揭开了多年夺位蓄谋的最后幕布。

  杨聆蝉。

  心口被那个名字敲了一下,他忽然如坐针毡,像是回到了率军开入长安的那一日,毒辣阳光从背后泼过来,bī得他汗流浃背。

  于是燕旗决定出去走走。他与下属打过招呼,又牵了一匹马,chuī着比长安城内萧瑟许多的夜风走离营地。在路上,他想起皇帝传他去紫宸殿的密令,想起皇帝jiāo握了他和另一人的手,要他们齐心协力,共辅太子。

  杨聆蝉。

  回忆的内容已然有些不对劲,他翻身上马,想借这一动作甩去那萦绕不散的青色身影。

  在马上,他想起东宫华筵,有人巧言解围,而后太子探他心意,他暗吐心中芥蒂。

  燕旗不想再提那个名字,一夹马肚,促使马由走转奔。

  再是凌王背后暗中cao控的高人,樽前月下雄辩捭阖的阔论,折叶摧花针锋相对的策问,马速不受控制地快起来,就像事态不可避免地发展下去。

  掠过身侧的荒原夜风清澈纯净,不像那一晚九重宫阙内夜风被硝烟侵蚀得凄厉。他如鱼得水地破开甘露宫大门,太子绝望神色未能令他动容,上吊前的弥留之语却予他五雷轰顶。那人未在现场,但一切皆因他而起;就像燕旗并非为他而来,却被他贯穿始终,最后竟也一念之差,放他作罢。

  燕旗扬鞭策马,使之狂奔。夺宫后的事与他这个武将无甚相关,很长一段时间他被困在无人问津的皇城角落,翻来覆去咀嚼着杂质过多的仇恨煎熬。他宁愿那是只有恶意的痛快深仇,他便可以gān脆利落地用陌刀摧枯拉朽。但没有,遮掩许久的感qíng最终在那场啼笑皆非的惨烈xing事中被剜出来,鲜血淋漓滚落尘埃,无人认领。

  杨聆蝉。

  他终究还是允许那个名字第三次出现于他脑海,权当回报杨聆蝉三唤他名,再无亏欠。一份感qíng囿于太多入骨隔阂,但正因如此,亦令人难以释怀,拥之如抱刀枪,分之如撕血ròu,以致他做出了山长水远无需牵念这种近乎原谅的妥协。

  与疾驰对抗的的气流铺天盖地冲来,压得他耳心发疼、胸口发闷,但这痛苦中偏偏就是有种汹涌的痛快感,散发出能让涸泽之鱼死而无憾的魔力。燕旗不得不放低身子伏于马背,于是他更清晰地感到四蹄颠簸摇dàng,恍惚是进入了谁的身体横冲直撞。

  是这样,天各一方,他做他的守将,他当他的丞相,不复相见,爱恨也就无需再念。就像这江山,说是经过了血亲反目的夺位之变,其实也不过是又一个李姓皇帝登上御座,又一群大臣循规蹈矩,国家照常运行。成败只关乎本人,无关乎世人,谈何为虎作伥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