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七皇子身份尊贵不事实务好糊弄,六皇子却并非如此。姑且不提他自入朝当差后,经手过多少实事。便是去岁同陈珪一道儿下江南赈济灾民,他也见过陈珪是如何辅佐当地官员办事儿的。
眼前的这些所谓灾民,虽然同当地官员配合的很好,演技也不错。但是坏就坏在当日同他们说话的那几个人太能说了——
六皇子可还记得他去年在江南赈灾的时候儿,所见过的灾民百姓何其胆小木讷,因着连日吃不饱睡不好的缘故,人人都瘦的只剩了一把骨头。远远看上去都跟骷髅似的,还都是脏兮兮的。后来得了朝廷的赈济,即便是心下感恩,口内也说不出来,只是一味的叩头,额头磕的都见了血了,却也说不出半句话来。口内称颂的陛下万岁朝廷仁义还都是当地官员为了讨好儿现教的。
而今在蜀州所见的这些灾民,虽然也都身形瘦弱,但是观其肤色举止,同两江灾民大相径庭。更别提当中几人名为百姓,却在知道他们的皇子身份还能当着他与七弟乃至蜀州官员的面侃侃而谈,诉说朝廷如何仁义恩德,他们如何感恩戴德,言辞恳切处,听得素来铁心铁肠的六皇子都不免动容……
六皇子可不信仅仅差了千里之遥,两地百姓竟然能有如此差别。即便是提“富庶膏腴而后民方知礼”,那素有鱼米之乡的两江之地难道还比不过蜀州?
六皇子因此生了疑虑,总觉得这当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儿。不过看着蜀州官员与这些个“灾民”的举动,以及每日围绕在蜀州驿站的那些探子们,他又不想打糙惊蛇。所以他面上不动声色,也不拒绝这些个官员请席吃酒的邀请。
蜀州官员原本还惧怕六皇子的铁面之威,只恐他不肯来,甚至不肯给众人颜面,反倒出言训斥的。却没想到六皇子竟与传闻中不大一样。因又想到六皇子去岁在江南审查贪墨一案时,也并未有铁血手段。不觉隐隐猜着了——只觉着六皇子并非是孤僻之人。便也渐渐放下心来。
岂料这一放心,便叫六皇子查到了蜀州官员贪墨永济仓钱粮,却假借赈灾之事甚至假冒灾民欺瞒钦差欺瞒朝廷,更兼杀、人、灭、口的惊天大罪!
☆、第九十七章
六皇子于弹劾奏疏上揭露的赈灾真相令朝野上下为之震惊。包括六皇子本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蜀州官员竟然如此胆大妄为,丧心病狂——不但在几年之内贪墨了永济仓七成还多的钱粮,更趁着蜀州地动,朝廷号令当地官员开仓赈粮之时,企图欺上瞒下,偷天换日的将粮仓亏空的黑锅背到灾民头上。最最令世人想不到的是,蜀州官员除了贪墨钱粮欺上瞒下之外,为了隐瞒消息,更是接连坑杀了想要揭露此事的灾民官宦并其家眷近千人,其后谎称这些人是死在地动之中……
若不是六皇子心生疑虑,派人暗访之时偶然解救了一个险死还生的秀才,同秀才口中得知此事,并且带人悄悄摸到了他们坑埋众人的地方,眼见尸首上皆有刀斧加身的痕迹,连六皇子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些人竟然如此利yù熏心。为了贪墨钱粮,竟然做出这等恶行。
简直令人闻风丧胆。
六皇子得知手下暗探禀报的消息,震怒之余,却又心生寒凉。他知道这些官员既然能狠心灭口近千人,就为了防止消息走漏。那么在得知他已经知道真相之后,恐怕也不惮于杀了他这个六皇子来保守秘密。到时候再伪装出个灾民bào、乱,将锅推到灾民头上,到时候即便朝廷派人来查,恐怕也查不出什么来。那他岂不是白死了?
因而六皇子三思过后,便以当地灾民已经得到安抚,且灾后重建之事业已有条不紊,无需他人临阵指挥为由,意yù带着钦差一行人等返回京中。
蜀州官员虽然惊讶于六皇子的好说话好糊弄,然他们自恃隐瞒的天衣无fèng,又恐夜长梦多,被六皇子发现蛛丝马迹。遂欣然笑应,且替六皇子与七皇子殿下声势浩dàng的摆了送别酒,又按照官场规矩奉上丰厚孝敬,这才恭送了钦差使臣。
这厢七皇子还对六皇子匆匆而去的行径表示不满——毕竟七皇子自告奋勇的向陛下讨来赈灾的差事,为的就是名利声望,如今好容易同蜀州官场上的人搭上了关系,还没来得及拉拢收服,这六皇子就跟屁股上着了火似的飞快离开,岂不是耽误了他的正事?
六皇子心悬蜀州之事,可没有功夫同七皇子墨迹。甚至在七皇子企图拖延行路进程的时候,直截了当的说出“要么一起走,要么我回京之后向父皇弹劾七弟yù拉拢人心,图谋不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