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171)

2025-08-10 评论

  这真是一种让任何人都要羡慕的信任……

  刘秉却顾不得审配是如何想的,此刻的刘表又在冀州如何绞尽脑汁收尾。现在,他已将全部的心神都放在了疫病之上。他也深知,自己若是处理不好此事,这大疫所波及的,将会远远不止两郡,会让他此前的努力,全部毁于一旦。

  “陛下——”

  车马刚刚停下,就见一行轻骑从头到脚包裹在斗篷之中,冲到了刘秉的面前。也带来了卫觊的来报:“陛下,河内河东百姓中,不乏有人拒绝被隔离处置,说是……”

  “说是他们一经染病,就要被朝廷放弃处死?”刘秉打断了来使的话,振声答道:“那就去告诉他们——”

  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些百姓在担心的是什么呢?

  若是换了他,不是皇帝,而是这些随时都会被卷入战争与灾荒的百姓,也会这样惧怕于未知的。更害怕那些人上人的贵胄,在做出将他们隔绝开来的决定时,是不是也已经对他们宣判了死刑。

  所以他必须离开洛阳,来到此地,亲自主持这里的局势。

  就算他不知道应该如何治病,开不来对症下药的药方,也不能只在洛阳,等待他发号施令之后的消息,坐视那些相信他能当皇帝的子民,依然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

  “告诉他们,朕在这里,桥,也在这里!”

 

 

第79章 

  朕在这里,桥也在这里。

  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让通传的信使怔愣了一瞬,又忽然如梦初醒,连连应道:“是,我即刻去!”

  他拔腿就向着先前停在远处的马匹奔去,唯恐这句表达陛下态度的话,会晚一步传至两郡百姓的面前。

  天子亲自渡河而来,来到这疫病初显的地方,而不是依然在洛阳的高堂之上,对于两郡百姓来说,比任何圣旨宣召都要有用得多。

  而这条连接着洛阳与河内的桥梁,也是此前天子为渡河而造,正是两岸彼此通达的门户大道,只要此桥仍在,此地便从未被朝廷弃之不顾。

  河东河内熔铁铸锚时的景象,也仿佛……

  仿佛还在昨日而已。

  这铁锚能定黄河之上的激流漩涡,也理当能够定住此地初生动乱的民心!

  “陛下,我也跟着去吧。若是有人挑唆闹事,我即刻将人拿下!”吕布在旁出声道。

  刘秉一转头,就对上了吕布那张写满跃跃欲试的脸,既觉有些感动,又不知为何稍稍有些无语。

  吕布的想法只差没直接说出来了。

  先前往荆州作战,他没能轮得上。

  从并州往凉州接人,也被陛下安排给了张辽。

  去冀州解决韩馥,居然成了刘表的独角戏。

  吕布早已手痒难耐,这次一听陛下意欲亲自出巡,还不乏朝臣反对,他顿时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当了一回护持陛下扫开阻拦的最大功臣。

  他更是得意地向贾诩荀彧荀攸等人转达了陛下的话。只有体魄强健之人,才能有此资格在此行伴驾。

  那么现在,也该凭借着自己的悍勇,在陛下渡河后的第一时间,将此地的“乱党”拿下。

  “奉先啊,他们只是想活命的人,不是我们的敌人。”刘秉无奈地回道,“你去做另一件事吧,把那些东西都分发下去。”

  那顶武将鹖冠之上的翎羽,像是被风吹得弯下去了一会儿,又精神抖擞地立了起来:“是!臣这就去办!”

  ……

  在河内隔绝患病百姓的六疾馆外,很快响起了一阵阵“大动干戈”的声音。

  随后则有一阵阵扑鼻的气味,隔着院墙,传入了馆中不算宽敞的隔间内。

  “阿娘……”一个有些稚气的声音,从其中的一处隔间发了出来。

  许是因这两日高热的缘故,这个声音有些飘忽,但因搭建隔间的木板向外开了洞口通风,仍能清楚地传至旁边那一间的病人耳中。

  另一旁的妇人猛地支起了身,贴上了一旁的木板,“阿景,又难受了吗?”

  “不,不是……外面有香味。”

  年幼的小孩子说不出来这是什么味道,只是本能地眼巴巴向外张望。

  其实他好像不应该这么馋嘴的。

  这几日间虽然被关在朝廷赶建的六疾馆中,但每日两顿饭食都让他们吃饱了,比之前走在流亡路上的时候好了许多,没有了那种饿得眼前发昏的感觉。

  但外面实在是太香了啊。

  “哎呀!”另一侧隔间的中年人盘着腿坐在地上,狠狠地把手往腿上一拍,“我一闻就知道这是李字老铺的豆豉,就是这个香味,怎么煮成大锅热汤了,这浓香都冲散了!”

  “……这你都闻得出来?”隔壁的年轻人有气无力地问道。

  也不知道旁边这位到底是哪来的这么好精力。

  刚来的前两日天天嚷嚷着,自己为陛下的造桥砍过树造过船,凭什么把他关起来,是不是要过河拆桥。再两日,开始说自己只是发热,捂一晚都能好,直接把他放出去得了。

  昨日听到陛下渡河而来,说出了那两句话后,突然又闷声不吭了,只长吁短叹了一晚上,说什么歹竹出好笋,现在又开始对外面的动静指指点点。

  这人也确实不太像是生病了,起码鼻子就很灵。

  “笑话,这怎么闻不出来?我还能闻到别的气味呢。”他说得信誓旦旦,“大葱,肯定有大葱,还有胡荽,土姜,还有一点很淡的酒味!”

  他的声音忽然低了下去:“……我好像知道这是什么了。”

  “什么?”

  “我老家有一味土方,说是感染瘴疫的人,就用姜、葱、豉合在一起,煮成浓汤,趁热喝下,往往都能药到病除。”

  “不算土方吧?”隔间外忽然有人敲了敲木板,“早年间冀州太平道盛行的时候,大贤良师就用过这方子。郡中医官也说了,浓煮热呷,能起到点效果。如今不敢随意用药,只能先用此法了。来来来,领你的——”

  那中年人闷声不吭地站了起来,从外面包裹得严实的人手中接过了一只土碗,盯着其中冒着热气的浓汤看了一阵,一点也不犹豫地将其一饮而尽。

  带着点辛辣气味的浓汤,在这冬日里灌下,让人从喉咙到肚腹在一瞬间全热乎了,仿佛还能在额头上摸到一点热气。

  “好!好汤!再来一碗!”那中年人将碗递了回去,听到两旁的隔间内,都还有喝汤的声音,立时觉得自己仍是腹中空空,不免有些恼恨,自己之前不该说话那么大声的。

  但那送汤的人一接过碗,就往后面走去了。

  “喂!”

  “别叫了,又不是只有这一碗!”送汤的人回头应付。

  果然没过多久,就见另有一批人扛着食桶与汤碗,将一碗碗黑豆汤送了过来,取代了平日里的黍米饭。

  这人活的年头也不算少,又加之嘴刁了些,一口便尝出,这黑豆汤里还有……

  “大黄和附子?”

  “算你厉害!”送饭的士卒都把脚步停下了片刻,“怎么说,你懂药理?”

  他还是在搬运药物,将它们下锅的时候,才知道里面都放了些什么,这人居然能一口叫破?

  有点本事。

  “我懂什么药理啊,早年间在冀州听过一阵渠帅的讲道。后面人散了,这些也就都忘了。”

  时隔这么多年,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变成了河内郡的寻常百姓,最多就是力气稍大些,还能响应起兵号召,做些体力活,却不料在这一口汤水中,又忽然被人按着脑袋一般,想起了早年间的事情。

  可此刻在这里赠汤施药,压制疫症的,不是大贤良师,而是当今天子,又让人无端有种场面交叠的混乱。

  对他来说,似张燕这般领了朝廷官职的,其实已经不能算是太平道的人,更算不得黄巾军。

  他对他们是熟稔有之,亲近有之,又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微妙情绪。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丛璧 历史衍生 爽文 基建 沙雕 迪化流 三国 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