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173)

2025-08-10 评论

  “陛下难道愿意这么做吗!天下百姓都是他的孩子,他只是不想死更多的人,失去更多的子民!”

  老者挣扎着就想要扑向那布袋,却被身强力壮的士卒按在了当场。士卒的眼眶里也一阵发红,却仍是臂膀发力,钳制着奋力反抗的人。

  “我知道你不能接受,那就随我们去看看,行吗?”

  “……”

  “就当,是去为你的孩子送行了……”

  士卒的声音也轻了下去。

  临近六疫馆的山丘,位处河内河东的交界,而此刻的山前,在距离驿道不远的位置,已挖出了一个深坑。

  负责挖掘这坑的,都是军中卖力气的好手,也就将这坑挖得格外的深。

  可是当这深坑中被填埋了这百来具尸体的时候,又让人恨不得那坑没有这么深。

  他们是被灾情逼迫到背井离乡,死在半路上的人,终于被迟来一步的朝廷兵马收拾了尸身送来此地。是原本已在天子治下务工的人,被一场原本以为是风寒的疾病夺去了性命。是……

  是春日将至,却没能看见花开的寻常百姓。

  刘秉自穿越以来,见到了太多本不该由他见到的事情,已慢慢习惯了战场上的伤亡,但眼前这些因大疫而死的人,仍然深深刺痛了他的眼睛。

  他也看得到。虽因兵马环伺,同在此地的百姓默不作声,但这当中,对他这个火焚决定心怀怨憎的必然不少。

  毕竟,如今并不是那个火化已成稀松平常的时代。

  可为了防止大疫扩散,让尽可能多的人活下来,也对这些跟随他再度回到河东河内冒险的士卒负责,他不得不这样做!

  若要恨若要怨,那也得等到此地恢复往日的安宁再说!

  “子龙。”刘秉平复了呼吸,缓缓开口。

  赵云将手中点燃的火把,递了过来。

  屯骑营精锐都与他这屯骑校尉随同陛下而来,也见到了陛下是怎样艰难地做出一项项决定,在涂涂画画舍弃了一些他记不清的东西后,有了那三碗送入六疾馆中的“汤药”,也有了今日的,焚烧病亡之人。

  陛下在接过火把的时候,面上的最后一丝犹豫也已经被决绝所取代。

  他当然痛惜于这些子民因病而去,但也更知道,现在死的只是这百来人,是第一批病倒下去又被夺去性命的人,躺在这冰冷的深坑中,若不想将来事态难以控制,就先将规矩定下,绝不容许半步退让!

  年轻的天子手握火把向前而行,也让周围争执的声音忽然停了下来。

  两郡百姓只知陛下他盟誓起兵,攻克洛阳,驱赶走了董卓,听闻他目睹洛阳大火之后的惨状,削断了自己的头发,向天下明志,但在真看到他身涉险境出现在此的时候,才后知后觉地将目光望向了他仍未长长多少的头发,随后怔怔地望向了他手中的火把。

  那火把翻滚着熊熊烈焰,举起在天子的手中,像是一点指路的明灯。

  可它下一刻就会被投入尸首堆垒的深坑之中,把他们的亲人烧作灰烬啊!

  这又要让他们如何去想,如何接受!

  仿佛他们的心思已变成了吹向那年轻天子的烈风,既想托他重归青云,又想将他手中的火把吹灭在当场。

  “陛下——”

  一个声音忽然响起在了远处,就在刘秉即将孤注一掷,将火把投向前方的刹那。

  他闻声回头,就见卫觊一身白衣,自远处狂奔而来,在他的后方,还有一队车马随行,只是不如他身形灵便,先一步推开了拦阻在外围的士卒,冲向了陛下。

  刘秉面色微变,只因在卫觊靠近之时,他已清楚地看到,在卫觊的身上所穿的,根本就不是寻常的白衣,而是一身孝服。他此刻的面色惨淡,也并不只是因为连日的奔波劳累,也是因为……他似乎哭了许久,面上犹见泪痕。

  他站定在了刘秉的不远处,叩首道:“可否请陛下再等片刻,让这焚火之地,再多一人?”

  刘秉喉头一阵堵塞,哑声开口:“卫仲道他……”

  “舍弟不幸病殁,死在前夜。陛下有心令河东重获新生,臣又怎能不遵法令,擅自将他安葬。”

  卫觊面如金纸,说出的话却仍是极力维系着平稳,“陛下唯恐蔡师有失,不许她渡河来此,故而我已将此事令人飞马报信于她,得到的是同样的答案。”

  他红着眼睛,徐徐抬手,举起,也念出了那封回信。

  “天子举火引路,仲道之幸也,天下人之幸也。

 

 

第80章 

  天子手中的火把燃烧得哔啵作响,混合在呜咽的风中。

  面前卫觊的声音也烧在火里,飘在风中。

  明明是这样沉重的一句话,却无法在出口的第一时间,让在场的所有人听到,只是,清清楚楚地传入了刘秉的耳中。

  他无法知道,当卫觊因兄弟的死讯伤怀之际,又收到了天子下达的焚烧尸身诏令,是怎样的心情。隔河而望、不得渡河而来的蔡昭姬又是出于怎样的想法,最终写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他只知道,因这一句,他手中的火把可能更无法放下,也举得更稳了。

  好一句“天子举火引路,仲道之幸也。”

  也好一句“天子举火引路,天下人之幸也。”!

  以火焚烧遗体,在佛教仍不能算普及的当今,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来说,便是让人死后也得烈火烧身,不得安宁,就算是由皇帝亲自开口,声称这是防治疫病的必由之路,也难免让百姓心怀疑虑,乃至于怨言。

  但当这句“天子举火引路”说出口的时候,今日的“异常”之举,又仿佛有了另外的一种解释。

  ……

  “这是……”

  远远围观的百姓听不到卫觊的那番话,但能看到,陛下亲自扶起了卫觊,说了一句什么,随后,就是随同卫觊而来的车队从让开的一条路中经行而过。

  他们也终于后知后觉地看到,在这车队当中,还有一尊木质尤新的棺材。

  棺材之上,悬系着寻常百姓不可能会有的绸缎垂挂,白得刺眼。

  此刻,那辆拉着棺材的马车没有与其他的一般停在场边,而是向着前方的深坑行去,将棺材顺着坑边的坡道送到了坑底。

  在一众布袋裹尸的病亡遗体当中,这具棺材显得尤其的醒目,可再如何醒目,那也不过是即将被大火点燃的其中一员而已。

  是棺盖开启后,一张已失去生机的少年人面孔。

  “那是河东卫氏的卫仲道,此次河东突生大疫,他也病重不治……”

  “他……”

  “卫伯觎是陛下的均输令,是协助陛下起事的重臣,难道就不想把弟弟的尸体留下,找个风水宝地安葬吗?或者明面上告诉陛下已将人火焚,免于疫症传播,实则将其入土为安。”

  “以他这元从之功,难道还不能向陛下求个恩典吗?”

  人群中响起了一阵的嗡嗡作响。

  是啊,为什么呢?

  “家主和蔡师都说了,天子举火领路,护送死于疾病的亡魂归天,不仅是为如今的生者求一条活路,也是死者的大幸!这不是让他们亡灵不安,而是一份殊荣!”

  “蔡师在回信中说,若是卫仲道能赶上这天子号召除疫的第一把火,更是天下间难得的荣幸。”

  既是殊荣,那又为何要逃避呢?

  哪怕是士族公卿子弟的骨肉,也会在这一把大火当中,与困窘而染病的百姓尸首混在一处,变成谁也分不清是谁的骨灰。

  但,有陛下明火在前,他们都能各自得到解脱。

  那么陛下的点火避灾,就显然并不只是对那些普通百姓的严刑勒令。

  这便是为何,卫觊不辞辛劳,也要即刻将卫仲道的遗体送到此地,也一并……

  “火起了!”

  “快看!”

  一声惊呼响起在了人群之中,也像是突然之间,点燃了周遭窸窸窣窣的交谈,变成了炸锅一般的惊呼。

  手执火把的天子终于重新走到了坑边,像是与这些不幸罹难的百姓做出了最后一次告别,抛出了手中的火把。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丛璧 历史衍生 爽文 基建 沙雕 迪化流 三国 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