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156)

2025-09-13 评论

  “张杨?”

  听到略有几分熟悉的名字,在一旁神游的顾至随之转过目光。

  张杨,并州人,多次给吕布提供帮助的小伙伴。

  不管在史书中,还是在原著里,张杨都参与了救援皇帝、保护刘协的行动。

  在顾至心中,他大致粗糙地与杨奉、韩暹、董承等人归为一类。

  想到刘协与杨奉等人,顾至忽然蹙眉,一丝违和感涌上心头。

  这个世界董卓死得很快,刘协早早地就逃离了长安,不需要张杨他们奉迎天子东归。

  张杨他们,为了什么而来?

  若隐若现的线索在脑中勾连成线,顾至忽然抬眼,看向曹操:

  “今夜并非偶然,只怕还有‘援军’。”

  曹操刚松快些许的心再度一沉。

  站在顾至右手侧的郭嘉同样神色凝重:“我方大军就驻扎在林中,宛城这么大的动静,为何大军迟迟未至?”

  空气骤然变得沉凝。那些焚烧云梯、早已散掉的热气,像是在此刻重新聚集,顺着城墙蜿蜒而上,将众人团团包围。

  贾诩笃定道:“只怕城外驻军自顾不暇。”

  这句话点亮了顾至心中最后一根引线,他蓦地看向北侧的密林:

  “莫非‘援军’已至。”

  不论曹操心中如何担忧,在这么一个混乱的黑夜,在城中守卫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打开城门,派遣骑兵出去打探究竟。

  一切的一切,只有等明日天亮了之后才能安排。

  “先去审问那些在城中作乱的人。”

  曹操如此说道,压下诸多念头,明确了今晚要做的事,

  “明远这些‘石漆’,还有几瓮?”

  掩着哈欠的手一顿,顾至头也不回地答道:

  “就只剩下这些。”

  曹操粗略地扫了一眼。五个大瓮,看起来不少,实际上并不算多。

  他略有几分不如意,却也知道此物可遇不可求:

  “今日辛苦诸位。趁着敌军撤离的间隙,所有人轮流歇息一番,勿忘警戒。”

  曹操望着顾至的背影,原想问他为何“提醒”敌方小兵离开云梯,但终究什么也没问。

 

 

第111章 思念

  顾至早已留意到曹操的欲言又止。然而曹操不问, 他也不会主动搭茬,只当自己什么都没察觉。

  他与郭嘉返回住所。等确认了曹昂的安危,顾至回到卧房, 衣带未解,一头倒在榻上,睡了个昏天黑地。

  梦中,他朦朦胧胧地睁眼,荀彧似乎站在他的床头, 低声轻叹:

  “阿漻当顾着自己一些,莫要着了凉。”

  “文若怎么在此?”顾至搓着沉重的眼,想要将眼前的人看得更清楚一些, 却始终被昏暗的光线阻隔。

  荀彧坐在榻边, 拾起那条被丢到一边的衾被。他一点一点捋平被子上的皱痕, 仔细地盖在顾至的身上。

  “因为心中惦记着阿漻, 便来了。”

  顾至蓦地睁大眼。

  夜色已深,不知从哪投来暗昧的月光,落在眼前之人的眉眼上, 仿佛染上了几分落寞。

  “怎么去了这般久?”

  一向能言舌辩的顾至,罕见地磕巴道:“遇上了些许意外……”

  仔细一算, 大军离开豫州竟已超过半年, 不算路上耽搁的时间, 光是攻占南阳、稳定局势,他们就耗费了足足七个月。

  都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他与文若,究竟相隔了多少年?

  昏沉的大脑无法思考,顾至听着耳边的叹息, 不禁心忙意乱:

  “明日就能班师回返——”

  话语骤然停下,荀彧面带忧虑地望着他,不轻不重地反问:

  “明日,真的可以吗?”

  顾至想起今晚的变故,一时哑口。

  叹息之声更甚。

  “阿漻迟迟不归,是不是变心了?”

  仿佛被踩到了足尖,顾至蓦地坐起。

  “自然不是,”他急切道,“郭奉孝可以证明。”

  没等顾至想明白这件事为什么要郭嘉证明,眼前之人已俯身向前,揽住他的肩。

  “那便请阿漻——证明给我看。”

  衣带如发丝般散落,在指尖晃荡不休。

  炙热的体温贴近身侧,还未完全靠近,顾至就被一阵哭声吵醒。

  “……”

  顾至猛地睁开眼,眼前是黑如锅底的天,身边的床榻冰冰凉凉的,哪有什么人。

  一旁,薄而短的衾被随意地落着,没人来过,也没人替他盖上。

  顾至坐起身,脸色变得比锅底更黑,携着满身的燥火与杀气,猛地拉开房门。

  门外,郭嘉正靠在长廊下,一边握着酒杯,一边观赏着院子外的闹剧。

  见顾至出来,郭嘉打了声招呼,主动为自己解释:

  “酒杯中装着的是水。”

  做完解释,郭嘉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顾至神色不对,不由蹙眉,捧着酒杯向前:

  “你怎么了?”

  “……”

  顾至总不能将梦境的内容说给郭嘉听,他望着院中的乱象,忍耐着询问,

  “发生了何事?”

  郭嘉没再多问,转向院外:“城内那些世家习惯了横行霸道、鱼肉乡里,见主公不好瞒哄,就暗中联系张杨、韩暹,以主公‘挟持天子’的名义劝他们出兵,意图来个里应外合……”

  挟持天子?

  顾至神色间染上了几丝微妙。

  要是曹操身边的人没有泄露消息,那么,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还真的猜对了。

  ——假如“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算挟持的话。

  多年相处,郭嘉哪能看不出顾至的腹诽,当即一笑:

  “他们确实是‘猜’的。因为天子下落不明,又见张杨、韩暹等人接连寻找天子,便想挑动是非,借刀杀人。”

  至于“歪打正着,捅破刘协的真正去向”,那只是个巧合。

  “可审问过了?”

  冷不丁听到这么一句话,郭嘉不确定地往顾至的所在瞄了一眼,旋即,错愕地瞠目:

  “你不会真的……和掌刑的酷吏学过一手吧?”

  难道顾至曾经在他面前施展过的“正骨术”,真的是刑罚手段?

  没有得到顾至的回复,但郭嘉已有了答案:

  “惹了你,还真是倒霉。”

  虽然他并不知道这些作乱者是怎么招惹顾至的。

  也许,是因为耽搁了回返的行程?

  目送顾至远去的背影,郭嘉收起了盛水的酒杯,晃晃悠悠地往屋内走。

  “鱼水之思,人之常情。”

  哼着不知名的歌,房间的大门被缓缓关上。

  ……

  宛城作为南阳郡的治所,衙署宽阔而宏伟。

  曹操在前堂坐了一夜,熬得眼眶青黑。

  在亲信与谋臣轮流休息的时候,只有他这个主公睁着铜铃大的眼,处置叛徒,平定动乱,审问细作。

  那些往日里恣意兼并土地、以权谋私的豪强,借着盐铁经营,暗中兴起战火。

  往日里眼高于顶,从不俯瞰苦难一眼的他们,现今一个个落了网,倒也跟个普通人一样,知道挥洒眼泪,表达自己的畏怯。

  曹操收起面上的讥讽,看向长子曹昂:

  “豪族之祸,你可见着了?”

  一夜没睡,曹昂即使年轻力盛,此时也难掩疲惫:

  “世祖昔日颁布‘度田令’,大抵如此。”

  当初汉光武帝刘秀为了遏制豪强的势力,用“度田令”打击世家。

  只可惜……度田令并没有真正地接触世家大族的隐患。

  “南阳,毕竟是世祖起家之处。”

  曹操如此说道,平静的话语竟有些意外深长。

  早在一百多年前,光武帝刘秀还在世的时候,“颍川可问,南阳不可问[1]”这个事实几乎人尽皆知。

  即使这一百多年来,南阳世家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又被党锢之祸牵连,可南阳豪族的盘根错节,就像水面下鱼群,即使打捞再多次,也难以肃清。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积羽成扇 强强耽美文 穿越时空 历史衍生 穿书 轻松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