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左右陈青芸和刘昌邑乘坐马车,大包小包的回来了。
刚下马车青芸便迫不及待的往院里跑,“娘、嫂子!”
屋里李氏听见女儿的声音连忙下地穿鞋,因为太着急还差点摔一跤,陈容赶紧扶住她道:“别着急,孩子这不是回来了嘛。”
母女一见面都湿了眼眶,陈青芸扑进娘亲的怀里嘤嘤的哭起来,“娘,我好想你……”
李氏摸着她的头道:“娘也想你,这几日过的还好吗?”
陈青芸点点头,擦了擦眼泪,“挺好的。”
“昌邑呢?”
“在后面搬东西呢。”
大家伙迎了过去,见刘昌邑和小厮拎着七八个盒子走进来,累的脸的红了。
王瑛和林秋赶紧过去帮忙,李氏道:“怎么拿了这么多东西啊!”
刘昌邑傻笑着挠挠头道:“给大家都准备了些礼物。”
不多时陈家的三兄弟过来了,几个人拉着刘昌邑去书房聊一聊。
“听说京都的人已经到府城了,乡试成绩应该这一两日就出来了。”
“京都来人了吗?”陈青淮摩拳擦掌,激动的站起身。
刘昌邑点头,“昨天夜里到的,派人叫我爹去驿馆接待。”
“那可能真的快了,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考中。”
寒窗苦读十余载,终于盼到这个时候,那种期盼和紧张难以用言语形容。
陈青岩强压下心里的悸动道:“成亲这几日感觉如何,有没有欺负我妹妹?”
“疼爱还来不及,哪敢让她受半点委屈。”
“青芸年纪小,性子有些骄纵,遇事你多让着她点。”
“放心吧,我娘可比青芸骄纵多了,你看我爹这些年敢说一个字吗?我也一样,这是我们刘家遗传的优良品德。”
陈家兄弟失笑,这小子惧内说的还挺自豪。
正房屋里李氏也在询问青芸,“这几日过的还好吗,他们有没有难为你?”
“没有,每天我俩都是睡到日上三竿才醒,睡醒就开始研究吃食,然后昌邑哥哥带我一起玩。”
王瑛忍不住笑道:“这俩还是孩子心性呢。”一个十八,一个十六,放在现代妥妥的早恋。
李氏担忧道:“你不去婆婆房里请安吗,亲家会不会责怪?”
“婆母说都是一家人不搞那些表面的名堂,想吃什么就叫下人过去说一声,她做给我们吃。”
王瑛想起来,刘家夫人特别喜欢下厨,之前还陈青岩还拿回来过她做的吃食。
陈容道:“如此听来,你亲家太太确实是个好相处的人。”
李氏还是嘱咐女儿,“你婆母包容你,但你也不可无礼,有时间就常去陪陪她,总归不是外人相处好了娘才放心。”
“哎,我省得了。”
青芸的话音未落,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王瑛疑惑的起身打开门,只见陈方一路小跑进来,“官府来人报喜了!”
第161章
“报喜?报得什么喜?”
“咱家大爷、二爷都中了!”
王瑛脑袋嗡的一声,感觉像被一股电流击中似的,脑海里突然响起一阵叮咚声,“试验田升至六级。”
顾不上试验田,一家人急匆匆的跑到门口,只见府衙的几位小吏正在门口,陈青岩他们已经出来了。
“恭喜公子,贺喜二位公子,摘得桂榜。”
刘昌邑认识这人,走上前道:“乡试的总榜出来了?”
小吏拱手道:“出来了,陈青岩公子位居冀州府第一名,全国第三名。”
这是冀州近十年最好的成绩了!再往前就是刘昌邑的大伯刘耀之,当年乡试考了全国第二名。
陈青淮连忙道:“我考了多少名?”
“陈青淮公子考了州府第四名,全国第二十一名。”
陈青淮面露喜色,跟他预想的差不多,有两道题目答的略差些火候,能考到这个名次已经很满意了!
刘昌邑也跟着询问,“我呢我呢,看见我考中了吗?”
小吏略尴尬的挠挠头,“小的没仔细瞧,刘公子待会儿自己去看看吧。”
刘昌邑失落的耷拉下肩膀,虽然早有预料但心里还是很难过,一想到还要经受一遍乡试的折磨,心里就发怵。
陈青淮拍拍他,“待会再过去瞧瞧,兴许他们看漏了。”
“没事,我知道自己的斤两,这次也没想着能中,你和大哥考中就好。”
正常中举衙门是不报喜,只有进士及第才会派人来报喜。但陈家不同,一门双举人是莫大的荣幸,更别说陈青岩还考了这么好的成绩,知府大人特地派人前来请他们去府上一叙。
两人赶紧回去换衣服,李氏和方菱高兴的都掉了眼泪,王瑛激动过后赶紧拿了两贯钱过来递给小吏做赏钱,这种事没有让人空着手回去的。
“多谢郎君。”小吏得了赏钱笑的见牙不见眼,好听得话说了一箩筐,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陈家要改换门庭了。
因为中了举人就有做官的资格,哪怕是补一个七品县令也是寻常老百姓这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准备庆祝,唯有刘昌邑高兴过后神情有些落寞,明明是一起参加的乡试,他们都考中了唯有自己落榜,心里肯定失望。
陈青芸见状过去拉着他的袖子安慰,“没中也不打紧,等下次跟松弟再考一次。”
“嗯。”
陈青岩和陈青淮换好衣服跟着小吏们去了府衙,其他人围坐在一起吃了顿饭。
期间李氏道:“也不知我那侄儿考没考中,刚才也没好意思问。”
王瑛道:“那待会儿咱们再去瞧瞧,就当出去遛弯了。”
“行!”大伙一致赞成,都想看看红榜上青岩和青淮的名字。
吃完饭一大家子人分坐了三辆马车朝衙门走去,张贴榜单的地方还围着不少人。
这会儿人还少了呢,早上刚贴出榜的时候人山人海,除了参加乡试的秀才还有他们的亲属、围观的路人以及维持秩序的衙役。
这会儿该看的都看完了,考中的回去庆祝,没考中的也回去重整旗鼓,准备下一次乡试。
马车停稳,曹坤个头高率先挤过去瞧了瞧,“看见了,大表哥名字排在第三!”
不多时刘昌邑和陈青松也挤进来,二人仔细看着榜单。
偌大的一张红布上密密麻麻的写了两百名举人,第一名是苏州的刘骏山、第二名是扬州的黄远舟,第三名就是冀州的陈青岩。
刘昌邑小声道:“这个黄远舟我听说过他,是个很有名气的文人,没想到他今年也下场了。”
继续往下看,陈青松突然指着第十名道:“莱州的蔡景齐我认得,是青淮哥的同窗好友,没想到他也考中了!”
再往下看二十一名是陈青淮,总体而言名次十分靠前。
陈青松开始找表哥李禀辰的名字,结果找了一圈也没找到,看到末尾却突然啊了一声。
“怎么了?”
“昌邑哥,你也中了!”
“哪呢,哪呢?!”
“最后一名……”
刘昌邑定睛一看,第二百名果然是冀州府刘昌邑,一时间惊讶和喜悦涌入心头,激动得他热泪盈眶。
娘和师父总说他踏不下心去学习,明明他已经尽了全力,如今终于有了结果。
站在外围的陈青芸见他面色癫狂的从人群里挤出来吓了一跳,“这是怎么了?”
“我中,我中了,青芸我中了!”
“真的啊?”
刘昌邑拿袖子抹了把脸,“真的,吊车尾排在最后一名。”
即便是最后一名也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考不到的高度了,要知道每年参加乡试的人数都不一样,今年全国一共两万一千人参加乡试,明年还不知多少人呢,能考中的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