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直男穿到古代冲喜(66)

2025-10-14 评论

  “对了,师父喜欢食肉,要不咱们给他做涮锅子?”

  “行,我让陈伯去买羊肉,你去摘点菜洗干净,我准备锅底调料。”

  庄子上没什么佣人,只有陈伯一个人在这边,平日里吃食都是两人一起忙活。

  王瑛的厨艺还不错,上辈子外公外婆去世后他一个人生活,简单的饭菜都会做。

  这次做涮锅子跟之前不太一样,王瑛打算做个番茄锅底,给老爷子见见世面。

  先将番茄用开水烫掉外皮,切成小丁翻炒出汤汁盛出备用,然后再用猪骨、姜片、八角、香叶、胡椒一起炖煮,熬出高汤作为火锅汤底。

  粱伯卿是被灶房的香味勾醒的,睁开眼看见自己躺在陌生的屋子,半晌才想起自己来到政和的老家来了,还一时兴起收了他侄子做徒弟。

  老头顺着香味走出屋子,见在灶房里忙碌的小夫夫,忍不住咽了口口水,也不知他们做了什么好吃的,把肚里的蛔虫都勾出来了。

  食材终于准备好了,陈青岩去叫大伙过来吃饭。

  今年天气不错,直接在院子里摆得桌子。

  火锅是过年那会儿找铁匠打的,类似现代的铜锅,中间可以放木炭,周围一圈盛汤用来涮羊肉。

  羊肉是刚宰的小羊,王瑛特地拿进试验田里冻了一会儿,切出来的肉片薄薄一层,整整齐齐的摆在盘子上,像一盘精致的花朵。

  除了羊肉片还准备了豆腐丝、藕片、木耳和腊肉,古代不许买卖牛肉,不然再配上毛肚百叶才完美。

  青菜也都是绿油油的一大盘,满满摆了一桌子,看着就有食欲。

  粱伯卿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的吃法,不知道如何下筷子。

  王瑛一边帮他介绍,一边展示如何食用,“锅子里的水烧开了,把羊肉放进去涮一会儿,等肉变了色就可以蘸着酱料吃了,您老试试?”

  粱伯卿夹了两片羊肉学着他的模样涮熟,再蘸上特制的麻酱蘸料,肉片一入口老爷子细细品味良久,抚掌道:“红炉沸鼎滚鲜汤,百味翻腾满院香。舌尖酸麻添快意,人间烟火胜仙乡!”

  王瑛愣住,他是第一次对江南第一才子有了实质性的了解,谁懂啊家人们,吃个火锅,人家就能张口题首诗!

  “此物叫什么名字?”

  “火,火锅。”

  “那就叫火锅吟吧。”

  同样被震撼的还有陈青岩和陈青松,倒是旁边埋头苦吃的陈青淮习以为常,老师上茅厕都能吟诗一首,这不算稀奇。

  一顿饭彻底将粱伯卿收买,不枉他跋山涉水走了这么远的路,为了这口涮肉都值了!

  翌日正式行了拜师礼,买一赠一陈青松也跟着一同拜了师。

  不得不说,粱老爷子虽然随性但确实有几把刷子,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史书游记,凡是能叫得出名的书,他基本上都看过。

  并且见解独到,每次都能替陈青岩指点迷津。

  陈青岩则像一块渴水的海绵,尽情的汲取知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仿佛脱胎换骨一般,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

  王瑛也说不出来他哪变了,但就是看起来更坦然,看待问题也更加成熟稳重。

  梁伯卿也变了,一个月胖了七八斤,住在乡下实在太舒坦了,每日除了教这三个榆木旮瘩读书,就是出去钓鱼赏花观景,不用应付登门拜访的社交,晚上回来小王郎还给他做好吃得。

  这小郎君也不知从哪学了一手做饭的本领,每次做的都与众不同让他吃得上瘾。听说今晚要做什么麻辣烫,早早就回来了,就等着吃这一口。

  刚进院陈青淮便过来,“师父,我爹送信来了!”

  “政和来信了?快给我看看!”

  信是陈靖在路上写的,厚厚的一沓足有六七页,全是哭诉说路上的艰辛,信中说他上任途中还遭遇劫匪,幸好随行的侍卫护得周全。

  鄯州真穷啊,土匪横生,老白姓日子不好过就山上当草寇,导致商旅都绕城而行,经济发展不起来恶性循环。

  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离开这个穷山疙瘩。

  信的最后才提起自己的儿子和侄子,希望伯卿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教导,哪做的不对直接大耳刮子扇就行,千万不要客气。

  梁伯卿看完信捋着胡子,决定就以草寇此为题,今晚考考三个学生。

 

 

第51章 

  麻辣烫要有麻还有辣才好,偏偏这个时代没有辣椒,不过王瑛发现农家人有别的东西替代辣椒,便是茱萸。

  茱萸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食茱萸就是带辣味的。

  这东西比普通的辣椒还要辣,上次王瑛买了一点,做菜的时候不小心弄在脸色,辣的涕泪横流,今天做麻辣烫正好用上。

  他做的是以前学校门口买的东北麻辣烫,食材除了常见的蔬菜外,还自做了鱼肉丸和羊肉丸。

  鱼是粱老钓的,这阵子老人家爱上钓鱼,每日吃完午饭便去附近的小河沟钓几杆,倒真钓了不少,不过都太小了,做菜吃没多少肉,王瑛直接洗干净了,把鱼肉剁成肉泥,汆丸子。

  主食是油炸过的面条,吃起来类似方便面,煮在一起更劲道。

  晚上吃饭的时候,老爷子食了两大海碗,吃完还意犹未尽,“太好吃了,这麻辣烫果然味美!”

  王瑛收了他的碗不给盛了,“好吃明日再给您做,莫要吃得太多了,容易积食。”

  粱伯卿可怜巴巴的望着锅里,拿帕子擦了擦胡子,“那明日可要记得啊。”

  王瑛哭笑不得,谁能想到这大才子竟然是个吃货。

  吃完饭三人同老爷子一起去院中散步消食,五月的天晚风微凉,大概因为温泉含硫磺的缘故,院子里一只蚊子都没有,只有蛐蛐扯着嗓子叫个不停。

  “鄯州送来的信,你们可看过了?”

  三人异口同声道:“看过了。”

  “有什么想法吗?”

  三人沉默,不知师父是什么意思。

  “政和遇上困难,你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帮忙出谋划策,提他分分忧。”

  青淮率先开口道:“学生觉得先以剿匪为先,朝末年叛军战败,多归隐在鄯、兰、灵三州,加上此地胡、狄众多,他们非我族类又不服管教,时间久了成了必成大患。”

  粱伯卿捋着胡子并未说好或不好,转头问其他人,“你们俩是如何看待的呢?”

  陈青松道:“我觉得堂哥说的有道理,不过可以先招安试试,若是不降再剿。”

  陈青岩思虑半晌最后开口,“我觉得弟弟们说的有所不妥,史书记载,鄯州自隋朝开始便是汉人之地,被命名为平西郡,虽与关外接壤但生活的大部分都是汉人。

  他们落草为寇也多是生活所迫,因为鄯地干旱,农作物匮乏,百姓日子过不下去才会以打劫为生。”

  陈青岩看了看粱伯卿,见他没打断自己继续道:“招安和剿匪可能一时半刻会有用,但时间久了百姓吃不饱饭还会落草为寇,非得解决了百姓的生存之道才能长治久安。”

  粱伯卿点头道:“你说到点子上了,可有办法改变?”

  “学生愚钝,还未想到解决办法。”

  倒是在一旁听了半天的王瑛突然开口道:“这事倒也不难。”

  粱伯卿并未因他是哥儿身份看轻,反而来了兴致。“哦?你来说说。”

  鄯州其实就是现代的青海一带地区,这地方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种秋收,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期间经常会碰见干旱、冰雹、低温、霜冻等极端的自然灾害。往往一场灾害就让百姓一年的收成都绝了,所以才贫穷。

  既然发展不了农业,可以选则牧业和商业,这也是后世青海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

  王瑛道:“鄯州之地,历来气候多变,作物难以生长,但此地水草丰美适合畜牧,可以转农为牧。饲养牛羊,发展纺织业,听闻绵羊羊毛织出来的布比棉布更结实,质地更柔软也更保暖。

  除此之外,羊肉羊皮也是经济来源,至于粮食的问题,鄯州紧挨着武朝最大的粮仓,贸易发展起来不怕没钱买粮吃。”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998 年下攻 情有独钟 穿越时空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