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殷、周在中国被称为“三代”,这三个世袭王朝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之主。不过,一般认为,三者的实际统治范围仅限于以黄河中游流域为中心的地域。如前所述,甚至在江南都有周代青铜器的出土,于是人们从中得知周的势力范围出乎意料的广阔。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封侯的铭文,所以势力范围并不意味着就是周直接统治的地方。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王室所能控制的范围,所以王室以封建制度委托王族和功臣来统治地方。封建诸侯们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既推进垦殖,也发动战争。
春秋诸侯、战国七雄统治的土地,基本相当于现在中国的人口稠密地区。作为地域名,这里被称为中国。如果没有秦实现的统一,可能会跟现在的欧洲一样,有大大小小很多个国家。以秦、楚、齐为名的国家并存,演绎着兴亡交替的历史。换言之,如今所说的中国是因为秦而诞生的。
先秦(用来称呼秦以前的时代)的文献中频现“中国”的字眼,意思是“国之中央”。秦以后的诗文中,很多情形下中国并不指代整个国家,而是国家的中央部分或者国都。《史记》在顺叙秦的世系时,时而中国,时而夷狄,其中的意思应该理解为秦的先祖时常被召到中央。
“中国”这个词并非“国之中央”的意思,而是指“中央之国”。因为有了秦的统一天下,所以直到现在还在用“秦”指“中央之国”。“秦”字的发音是chin,现在的印度语和波斯语仍然把中国称作chin。英语的china也来源于“秦”更不用说了。题外话,china后来有了中国特产陶瓷器的意思。
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正值战国诸侯开始称王的时候,相当于秦国商鞅下台的时期。在与秦始皇同一时代的欧洲,历史的主角和舞台正从希腊转向罗马。对罗马来说,为更多人所知晓的是东方的产品而非东方的国名。这产品正是丝绸。丝绸也出现在甲骨文中,写成现代的字形就是“丝”,现代汉语的发音是si,估计古代也应是差不多的发音。罗马人都知道,用令人惊奇的纤维制成的si的产地在东方。拉丁语中表示中国的ceres或celica,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si为语源的说法很有说服力。英语的silk属于同语系,无须多说。
话题重新回到秦始皇。在他十三岁即位的时候,他的秦国已经是最强大的国家了。对于即将实现统一天下梦想的秦,当时的人们有两种看法。赵被秦攻打的时候,齐人鲁仲连说服魏国客将新垣衍向赵派去援军,秦军因此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赵送还了当人质的少年始皇帝。这是一次极为重大的事件。鲁仲连在对新垣衍的陈述中,把秦说成是一个不知礼仪、崇尚首功(战场上斩首的功绩)的国家。他还说,秦以强权役使士,像压榨奴隶一样压榨人民,如果要自己成为秦民,宁可跳东海而亡。在齐国文化人鲁仲连眼里,秦是一个野蛮的、只在战争中才算强大的国家。
另一方面,如果让持性恶说的荀子来评价,他会赞扬秦国的风俗:百姓淳朴,敬畏官员,故而顺从;政府里的官员严肃、恭俭、敦敬、忠信、有礼貌,还不拉帮结派。百姓顺从以及官员服务态度良好的原因在于法律的严酷。人类天性本恶,所以必须要以法律来约束。从荀子的这种看法出发,秦就是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这个集权主义的法律国家中,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始皇帝一手打造的。自商鞅铺设国家运行轨道以来,到始皇帝这一代已经过了一个世纪。正在实施的郑国渠灌溉工程以及李冰在蜀完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是始皇帝所继承的庞大遗产。百年的岁月里,秦变成了与其他六国性质不同的国家。可以说始皇帝是应运而生的人物。
秦虽然完成了天下的统一,但历史昭示,随之而来的将是一场大崩溃。即便花上百年的时间,集权主义性质的国家还是有着极大的缺陷,连始皇帝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以说最清楚秦国缺陷的就是褒秦的荀子。儒家的荀子认为秦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王道,理由就是“无儒”。这里说的儒可以理解为理想主义。
荀子说
——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
他指出,如果秦能把儒的理想主义在政治中纯粹地反映出来,就可以称其实现了王道。如果政治只是以驳杂的形态反映了儒,最多也就是个霸主。如果完全没有理想主义而施行政治,那就只有灭亡一途。必须承认这个预言实际上完全说中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