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这一点,就可以解释唐的“渭水之耻”,也就是抵达渭水便桥的十余万突厥军的完好返回。唐朝方面肯定是和被派去的使者执失思力进行了对话。突厥如果掳掠长安的话,虽然可能获得大量战利品,但因要和当时号称三万的唐军交战,加上并不熟悉地理,大概会受到相当的损失。这让人觉得是唐方面曾向突厥晓以利害。或许是娶了隋朝义成公主的颉利可汗一开始就没想过要攻掠长安,只是加以威胁,目的是获取财物,以此作为不予攻击的代价。
突厥降唐,不仅仅是因为异常气候导致的部民饥荒和因过度压榨而导致的人心背离。突厥北部有个叫铁勒的部族,七万余户服从突厥,但唐向铁勒派去使节,使其首领入了唐朝。此外还有个叫夷男的人物,他做过铁勒的首领,也多次表达出从突厥独立出来的意愿。入朝后的铁勒从唐朝获得大量的物资和武器援助。突厥腹背受敌,只得投降。
和塞外部族关系密切的唐朝,开始了这样大手笔的外交。唐拥有一种世界大国的身躯,是第一个可称得上世界帝国的政权,可以说这植根于中国。
唐灭亡后,宋和辽、金、元等塞外民族长期对立,反历史潮流地形成了强烈的华夷思想。不过元、明、清等仍可称得上是在世界帝国的主流中。因此,对其他国家的存在过于漠视,导致中国世界帝国的缺陷逐渐变得严重。
继南北朝之后,佛教继续在唐代兴盛,这也为世界帝国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玄奘前往远隔千山万水的天竺求法,就是发生在这个时代的故事。关于玄奘生年有公元600年说和602年说,不过二者都是隋文帝末年。因此玄奘是在隋末动乱中出生的。少年时代他在洛阳修行佛法,正相当于西域人王世充在洛阳当独裁者的时期。之后,玄奘前往长安。因唐业初创,长安的佛教界停滞不前,名僧、高僧、学僧等为避乱而流散到全国各地。其中很多人移居四川,玄奘曾前往成都就师。一般认为在玄武门之变前后,国都长安的局面稳定下来,玄奘也来到了长安。长安的佛教界也逐渐有了起色。
佛教已流传了很长时间,但佛典仍未被充分整理,因此玄奘对佛法有百条疑点。要解决疑问,无论如何都要去印度。他虽然向朝廷请愿和同道同去天竺,但被驳回。建国十几年的唐朝,因边境尚未安定,严禁国人前往外国。其他的同道放弃了,但玄奘为了贯彻素志,以偷渡的形式出了玉门关(甘肃省)。他在受流沙和雪山所困的同时不改心志,是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4
突厥的投降,对唐来说就意味着户数以及税收的增加。至于原因,是因为塞外民族的掠夺物中还包括人口,他们为了寻找奴婢而把一村男女全部掳走的情形并不鲜见,而这些人口在突厥降后被陆续返还。
只要治安良好,政治体制完整,人民就会重新点燃勤劳的意愿。这是因为劳动结果直接关系到自己的生活。唐朝国力眼看着充实了起来。
话题再回到玄奘。越过伊吾(现在的哈密),吐鲁番盆地有个叫高昌的国家。各民族在此杂居,而国王是汉族,据说是麴氏。玄奘在这里受到热烈欢迎,被恳求驻锡长留。玄奘离开高昌后,高昌国王麴文泰入朝长安。麴文泰曾在隋炀帝的时候和先王麴伯雅一同入朝,他自然会对隋和唐作一比较。
麴文泰此前来的时候,炀帝大方地花销着父亲的积累,正是所谓的散财时代,所有的东西都很华美。几千条龙舟在大运河中游玩,必定会让生长在吐鲁番盆地绿洲的他感到很震惊。炀帝特别好面子,招待外国宾客完全不计花费。回到吐鲁番的高昌国麴文泰觉得比起隋来,唐大概是个贫弱的国家。恰好回来路上的凉州那年正闹饥荒,应该进一步加深了他这种感觉。
玄奘离开高昌之后继续西行,到达的下一个地方是焉耆。玄奘在此受到冷遇,仅住了一晚。原因是这个国家和高昌交恶,玄奘带着高昌国王的介绍信,反倒受到了粗鲁的对待。
从焉耆出发,以前曾经有道路南下,连接着楼兰,据说是丝绸之路的故道。然而此时前路已经不通。如果故道重开,焉耆将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而繁荣起来。于是这个国家邀请唐朝重新开通故道,太宗表示赞成,约定了合作。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