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87)

2025-10-09 评论

    玄奘经由的伊吾、高昌是主道,而一旦故道重开,高昌就成了丝绸之路的角落,贸易利益必然锐减。麴文泰为了阻止故道重开,就起兵攻击焉耆,后者向唐求救。在故道重开方面,焉耆和唐是同盟关系,高昌也是知道的。然而高昌国王麴文泰因亲眼见到唐“贫弱”的样子,认为唐不足畏,所以才有此举。因高昌也有过一次入朝,算是个友好国家,所以唐遣使责问为何攻击焉耆,并要求高昌国王入朝谢罪。麴文泰态度强硬,称病拒绝入朝。
    太宗最大的特长是具有果敢的决断力,由玄武门之变时的迅速决断就能看出,在掌握政权后也依然如此。贞观十三年(639)十二月,太宗派军远征高昌。尽管如此,麴文泰仍对唐朝的力量持有轻视之心。
    人往往会对自己亲眼所见深信不疑。麴文泰前去长安的时候,唐朝的确显得保守,没有隋那样的华丽。然而他只见到了表面现象。城市虽萧条寂静,但他没有看到质朴刚健的人民带着强烈的伦理观在勤奋劳作,而且他也根本没考虑到距离上次入朝已经过了差不多十年。
    唐朝大军持续在沙漠入口集结,兵容整肃。麴文泰得知消息后,这才感到了恐惧,他在忧虑中死去。世子麴智盛做了王,但他在尽力后还是打开城门投降了。实际上高昌国所依赖的还有一件事情,就是麴文泰的妹妹嫁给了西突厥可汗,说是会得到那边的援助。
    太宗断然进兵西域,是为了向西域各国传达一个意思,就是像焉耆这样的同盟国会始终获得唐朝的武力保护。东突厥虽然降唐,但西突厥和唐还不是友好关系。此时唐如果对焉耆见死不救,就会眼看着西域完全成为西突厥的势力范围。
    灭了高昌以后,太宗强压众议,在此设直辖领,在吐鲁番盆地以西的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展示了积极的姿态。
    专门谏言的魏徴辩论说,高昌没有什么大物产,因此更好的选择是仍以麴智盛为王,做唐的属国。太宗平常都会听魏徴的谏言,但这次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因为对太宗而言,把吐鲁番盆地作为直辖领,并不是为了要物产和税金。太宗考虑的是经营西域,通过那里可以开展文化交流、物资贸易等,发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长项。
    玄奘在十八年后回国,此时曾经热情招待过他的高昌国已然不在了。他和高昌国王曾有过约定,在回国途中要留在高昌,但这已无法实现了。他在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不过此时太宗并不在宫中。因为远征高句丽,他把大本营推进到了洛阳。
    西方的安西都护府在那之后也直接把焉耆编入直辖领,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不过唐对东方的经营就没这么顺了。
    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在于远征高句丽,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仅仅发生在三十年前,重蹈覆辙会导致严重后果。朝廷中反对东征的呼声也很强烈,特别是褚遂良,更是强烈反对亲征。然而太宗下定决心亲征。
    ——在自己有生之年。
    这种想法在太宗心里根深蒂固。被立为皇太子的晋王李治(以后的高宗)病弱,唯一长处就是温和。
    要做太平的君主,温和是比较合适的,大概太宗也是这么认为的。正因如此,就得早一点处理掉国防、外交问题,再把国家交给后继者。野蛮的事情,需要尽可能地在自己这一代就收拾干净。
    高句丽有个叫泉盖苏文的人杀了国王,立了国王的弟弟。此外被百济攻击的新罗也向唐朝求援。此刻,百济正联合高句丽向新罗施压。因有泉盖苏文的弑逆为口实,唐朝集结十万兵力,远征高句丽。
    这次远征最终失败而归。虽攻陷了辽东城(辽宁省),但在攻打安市城(辽宁省)的时候耽误了时间,已经入了冬天,不得已退兵。高句丽派去谢罪使,但太宗再度远征之意始终不变。果然,虽然没有亲征,但太宗还是出兵了。他有很强的信念,要把该打的战争在自己这一代打完。
    贞观二十三年(649)四月,因太宗之死,远征高句丽终于停止。太宗享年五十三岁。

    在攻陷洛阳的次月,黄巢率领六十万大军攻破潼关。僖宗等少数人逃出长安,日夜兼程西逃。和安史之乱中的玄宗如出一辙,逃亡的目的地是蜀地。仅有宦官田令孜所率领的五百神策兵作护卫,这和一百二十四年前玄宗奔蜀时大将军陈玄礼率六军的情形又自不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