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88)

2025-10-09 评论

    僖宗逃亡的当天下午,黄巢军的前锋柴存进入长安。黄巢杀了被遗弃的所有皇族,于十二月壬辰日举行登基仪式,定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四品官以下的唐朝官吏被留用,四品以上的全部辞退。为了建立王朝,还是需要官员的。黄巢军虽然号称六十万大军,但大部分还是在最终阶段、洛阳附近参加的一伙人。从整体上来看,一路跟随黄巢从河南到江南、江西、浙东、福建、广东乃至于广西、湖南、湖北、河南的人就成了少数派。不知道初期黄巢军军纪之严的人,反倒在数量上占了多数。
    刚进入长安城时,黄巢军布施贫民,还保持着良好的军纪,但几天后就发生了掠夺、放火、杀人等案件。此前因被官吏残酷压榨,兵将们到处杀死杀伤官员,连黄巢都制止不了。虽然布告说四品以下留用,但应者无几。为了找出官员,甚至在全城挨家搜寻。
    黄巢军从一开始就是个移动性的集体,从未以一个地方为据点展开活动。对他们来说,进入长安是第一次定居,因此很不习惯。政治措施无法顺利开展就在情理之中。短时间内膨胀起来的集体中,人们有着各自的想法,也有意见的对立,常常发生内讧。
    虽然占领了长安,地方还残留着许多藩镇势力。如果黄巢的齐王朝政治良好,深得民心,藩镇大概也会慢慢归顺。但大齐没有多少人气,地方承认的仍然是唐的宗主权,在他们看来大齐的命运不会长久。因此,黄巢只能发兵讨伐藩镇。黄巢阵营中也有对大齐政权丧失信心的人,这就是实力派将领朱温。据说朱温和唐朝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交战,因黄巢没有派去援军,于是向唐倒戈。
    朱温的倒戈给黄巢以巨大的打击,而对唐来说,朱温简直就是救世主。朱温不止被授予左金吾卫大将军,还被赐名全忠。在向唐效忠后,就只能称他为朱全忠。把黄巢逼入绝境的,除了朱全忠附唐以外,还有唐朝雁门节度使李克用为夺回长安而进兵。他是突厥系沙陀族的首领,其父在庞勋之乱中立下大功,被允许用国姓也就是李姓。他们原本就是外族部队,在黄巢之乱中浑水摸鱼,袭击唐朝朔州失败后逃亡到了草原的另一方。沙陀族以勇猛的骑兵团而闻名,唐想借其力,于是赦免了他们袭击朔州之罪。为了抵罪,李克用也得立下功劳。他的军队全部裹着黑衣,令人恐惧,因此被称为“鸦军”。李克用率领这支军队击破了驻守梁田坡的十五万黄巢军,直取长安。这场战事两个月后,黄巢从长安撤退。在唐的眼里,就成了收复长安。时间是中和三年(883)四月,黄巢保有长安不过两年四个月。
    从长安撤退后,黄巢在各地和唐军交战,抵抗了一年以上。根据记录,大饥荒最厉害的时候,据说“木皮草根皆尽”,还有记事称有人吃人的现象。黄巢在他故乡附近的泰山东南狼虎山中自杀。
    僖宗抖擞精神,从先前避难的蜀前往长安,这是收复长安一年半以后的中和五年(885)正月的事情。尽管皇帝回归,但长安已不是原来的长安,唐也不再是曾经的大唐。

    我认为宋有资格冠以“大”这个形容词,唐也可以,只是理由不一样。这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一手打造了大宋的赵匡胤的人格魅力。尽管有个人喜好,如果让我举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明君,我不会说汉武帝或是唐太宗,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举出宋太祖。
    后周世宗柴荣壮志未酬就英年早逝,七岁恭帝即位的次年,契丹开始了南侵。为了迎击,赵匡胤率大军从开封出发,在第一个宿营地陈桥发生了一幕拥立剧。根据传言,他和往常一样喝得醉醺醺地,在不明就里的情形下,兵将们把只有皇帝才能披身上的黄袍放到他身上,大呼万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拥立为皇帝,这大概是杜撰的吧,但实在是很像太祖的风格,所以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在兵将中推行拥立的事前鼓动工作,大概他弟弟赵匡义是最积极的活动分子。太祖亡故后,因没有亲生子,于是弟弟赵匡义做了继承人,称为太宗,从这也可以推测出拥立剧背后的大概情形。通过陈桥兵变登基的宋太祖赵匡胤基本沿袭了后周世宗的政策。世宗施行的政策中,他没有沿袭的仅有“废佛”。世宗废寺达三万多座,在佛教史上被归为“三武一宗法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之一。只不过世宗的废佛为了要改革佛教界的堕落状况,严格化僧人的资格考试,因此不是单纯的废佛。被废寺院的佛像、佛具被改铸成铜钱,因此也有经济上的理由。佛教界既已被世宗清理过的,继承者宋就没有必要继续废佛。太祖刊行《大藏经》,置于改革后的佛教界之上,希望它能有所进步,因此可能还是一种沿袭。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