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么干才好呢?我们的集团中只有这些战斗成员呀!”
“聚众凑数。前几天有前来借干鹿肉的部族,借给他们,作为交换条件让他们帮咱们攻击龙族,如何?”
“可是,还不够呀!”
“在东边的森林里还有300人左右的野鸡族,让他们也来帮忙。”
“他们会答应吗?”
“不答应就教训那些家伙。”
就这样,蛮族中有势力的部族逐渐兼并周围的小集团。
将攻击龙族所需的人数控制在自己手下,他们挑起了大旗。其象征物已不再是鹰和燕子了。因为是大联合,他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威风凛凛的鸟——“凤”就这样被描画出来。
龙的命运危在旦夕。
公元前15世纪,最大的龙国是“夏”,取而代之的“殷”,不用说就是凤之国。
关于殷人为凤族之说,是有可信根据的。
龙凤之国(7)首先是《诗经》。
商颂的《玄鸟》一诗是这么开始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所谓商指的就是殷。其意为天命“玄鸟”生殷,玄鸟为黑色之鸟。朱熹将其注释为“鳦也”,指的就是燕子。闻一多从诗人的角度毫不犹豫地将其解释为“凤”。
在各部族纠集成为凤族以前,小部族时代的殷也许就是燕族。
在《史记·殷本纪》中有如下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墮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冥的儿子叫振,是在《史记》中登场的第七代殷王,在甲骨文中相当于王亥。他被写成“”,即在凤的下部有人的图形,大概表示举着凤旗战斗之人的意思。
在殷王汤的重臣中有“女鸠”的名字。另外,从殷王汤在旷野四方圈绳定界,祈祷“天下四方皆入吾网”的话语中,的确能使人联想到鸟。进而在武丁时代,雉站在鼎的把手上鸣叫。——以上插曲都记载在《史记》中。
在《春秋左氏传》中有更明确的记载。在昭公十七年(前525)的记述条项中,有“郯子来朝”的段落。
郯国(殷的子孙建立的国家)之君来到鲁国,昭公设宴时,叔孙昭子问道:“少皞氏(殷祖的名字)鸟名官,何故也?”
郯君答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郯君列举了带鸟字的官名,还分别就其官名做了说明:祝鸠氏,是司徒;雎鸠氏,是司马;鸤鸠氏,是司空;爽鸠氏,是司寇;青鸟氏,是司启;丹鸟氏,是司闭。
这样的殷王朝很明显是凤族,而他们推翻的夏王朝一定是龙族吧。
1899年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现了甲骨文,进入20世纪以后,才开始对其正式挖掘和研究,这就是“殷墟”。
颇有怀疑态度的历史学家,在此之前并不承认殷王朝是一个历史时代。由于挖掘出殷墟,殷才由神话上升为历史。然而还没有发现“夏墟”,可见夏王朝依然只限于神话而已。
名字叫夏的这个国家是否存在,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论证。可殷所灭的原始国家确实存在,我相信这个国家就是龙族之国。
仔细观察夏王朝始祖禹这个神话人物的名字,就会发现其中有“虫”的部分。虫可能表示蛇,或者类似的动物,后来发展成为龙。
关于殷成为凤族的盟主,可认为有各种理由。
例如,在他们圈绳定界的范围内,有经常能捕到各种猎物的地方,如果他们能发明出长期保存猎物的技术,在与周围各部族相处中就能获得优势地位。这与居于河畔的蛇族用储存的谷物救济周围饥饿的部族,成为盟主并建立起龙族国家的情况相似。
具有扶养别人能力的人,经常凌驾于他人之上。如考察一下现在政界权势者是如何发迹的,就能简单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