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227)

2025-10-09 评论

    哈利赶在欧兹拉夫的前面,跑到约翰的身边。
    这天晚上,约翰?克罗斯握着哈利?维多的手咽了气。
    约翰断气后五分钟,墨慈带着船长走进船舱,恭恭敬敬地划了个十字,小声地说:“来迟了一步!”
    6
    卫兵叶元火确实年轻。跟他走在一起,尽管四周一片漆黑,也令人感到有一种充满生气的气氛。这使连维材感到高兴。他们谈了许多话。连维材敏锐地感到,这位年轻军人的精神暗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时代已经不同了,可是军人的考试还是弓箭刀枪。说实在的,这个不改变可不行啊!”叶元火这么说。话中虽带感慨,但丝毫没有消极情绪。
    “学习大炮、火药对考试虽然没有什么好处,不过,我认为将来一定会有用。”连维材一边这么说,一边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们。
    “我连大炮的边也没有靠近过,平时只是在远处看看。”
    “那边就有一门大炮。去看一看开炮吗?”
    “好吧,去看看。”
    两人在松林里一边谈着话,一边从简谊谭的身边走过去。谊谭听出是连维材的声音,赶忙屏住了呼吸。
    “发现了我怎么办!?”谊谭心里在琢磨。
    连维材大概会为他活动,把他从壮丁队里放出来。谊谭觉得要谢绝这么做。现在他的心中已开始酝酿着新的冒险了,他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从这里逃出去。
    连维材和叶元火穿过松林,来到崖下一千斤炮的旁边。这是一种短粗的烟卷型的旧式炮,士兵们戏称它为“###”。就当时的大炮来说,这种炮并不算太大。关天培已经在各个炮台配备五千斤以上的巨炮了。
    崖下的这门炮由大鹏营的士兵负责。指挥开炮的小军官和连维材认识。
    “我们来参观一下。”连维材跟小军官搭话说。
    “请吧。……不过,有点暗。”
    炮的左右两边点着灯笼。前面挡着一块大木板,防止灯光透到海面上。
    一千斤炮每发射一发炮弹,炮身就发热,热得能把手烫伤。要等它冷却之后,把炮口清扫干净,才能打第二炮。
    中国在明代已盛行火器的研究,当时已能制造不低于西方各国水平的火器。如可以称之为机关枪始祖的“八面转百子连珠炮”,近似于现代迫击炮的“神烟炮”、“神威大炮”,以及“飞火流星炮”、“万人敌”等独创性的火器,听一听名字也令人胆战心惊。甚至还发明了被称作“混江龙”的水雷。但是,到了清朝,军事当局对火器完全没有热情,根本不研究新式武器。为了准备和英国打仗,林则徐和关天培赶忙整顿炮台,但靠本国制造明代以来的那种旧式大炮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由葡萄牙等国购买。在鸦片战争(227)之后二十五年的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在上海创建江南制造局之后,中国才开始制造新式武器。
    “这是第几发啦?”连维材问小军官。
    “刚才打了三发。现在正准备打第四发。”
    “那正好。这位年轻的叶君说他还没有在近处看过开炮,让他看看吧。”
    “可以。不过,注意不要把耳朵震聋了。用这个把耳朵塞住就行了。”小军官把两块像棉花团似的东西递给了叶元火。青年把它塞好,蹲在大炮的旁边。
    叶元火的侧脸映照着朦胧的灯笼光,显得神采奕奕,简直就像年轻的中国的象征。他那明亮的眼睛注视着炮手们的一举一动。
    “还有点儿热。我看可以了吧。”用水桶向炮身上浇水的士兵报告说。炮手们的脸已被火药粉末弄得乌黑。
    “装炮弹!”发出了号令。
    炮弹是从炮口装填的。叶元火目不转睛地瞅着炮手的操作。
    手持引火棒的士兵弯下了腰。
    “开炮!”手持腰刀的小军官迅速地把手往下一挥。
    引火棒伸出去,点着药线。点燃的药线发出咝咝的声音。
    连维材没有塞耳塞,在离得稍远的地方,两手捂住耳朵等待着。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