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65)

2025-10-10 评论

我们原本是寻常之人,周围突然响起了喝彩声,抬头一看居然是针对自己的,不免有点惊慌,那就定定神,点头表示感谢,然后继续低头做自己的事吧。如果觉得要为喝彩声负责,那么今后的劳作也就成了表演。万万不可为延续喝彩而表演,因为哗众取宠从来就没有好结果。

按一般规律,喝彩声刚刚过去,往往又会传来起哄声和叫骂声。面对这种情况,仍然要神定气闲地把持住自己,好在未曾进入过表演状态,你对这种声音也就没有义务去关注。

但是,尽管你不加理会,一阵阵声浪仍会使你渐渐孤独。即便是喝彩声,也会成为一道影影绰绰的围墙,一种若有若无的距离,使你难于像以前那样融入四周。

这种孤独不会导致自闭,因为你心中还有终极原则,还有茫茫众生。但终极原则无形无貌,茫茫众生也不会向你走近,因此你只能寂寞。

一个人,如果能够领悟名誉和寂寞之间的关系,两相淡然,他也就走出了病态,既不会萎缩,也不会嚣张了。

名誉的高处找不到遮身之地。人们常常误会,以为那里也像平地一样,总会有一些草树可以阻挡一点什么,其实正是高度把这一切阻挡物都舍弃了。因此,要接受高度就要准备接受难堪。

但是,难堪也只是心理感受罢了。不把难堪当难堪,难堪也就不成其为难堪。

——如果实在消受不了名誉的重压,那还不如悄然从高处爬下,安顿于人间万象的浓荫里。

有人类,就有嫉妒。这是这个星球最通行的负面“世界语”。

但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它的通行程度堪称全球第一。

嫉贤妒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最大泄漏口。

嫉妒的起点,是对于自身脆弱的隐忧。

但是,一嫉妒,反把自己闹得更脆弱、更低能了。

嫉妒使感受机制失灵,判断机制失调,审美机制颠倒。连好端端一个文化人,也会因嫉妒而局部地成了聋子、傻子和哑巴。

例如从理智上说,一个心怀嫉妒的女演员也会知道某位同行的美貌。但是,自从有一天警觉到对方的美貌对自己的负面意义,就开始搜寻贬低的可能。这种搜寻,未必有实质成果却有心理恶果,久而久之,对于对方的美貌已经从不愿感受,发展到不能感受。那便造成了自身感受系统的错乱。

同样的道理,一位诗人突然对别人的佳句失去了欣赏能力,一位音乐家在同行优美的乐曲中表情木讷,一位导演对着一部轰动世界的影片淡然一笑,一位美术教授在讲述两位成功画家时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如果他们只是端架子、摆权威,内心方寸未乱,毛病还不算太重。如果他们确实已经因嫉妒而颠倒了美丑,闭锁了感受,事情就可怕了。那等于是武林高手自废功夫,半条生命终结。

下世纪的嫉妒会是什么样的呢?无法预计。我只期望,即使作为人类的一种毛病,也该正正经经地摆出一个模样来。像一位高贵勇士的蹙眉太息,而不是一群烂衣兵丁的深夜混斗;像两座雪峰的千年对峙,而不是一束乱藤缠死名花。

是的,嫉妒也可能高贵,高贵的嫉妒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在嫉妒背后还保留着关爱他人、仰望杰出的基本教养。嫉妒在任何层次上都是不幸的祸根,不应该留恋和赞美,但它确实有过大量并非蝇营狗苟的形态。

在较高的人生境界上,彼此都有人类互爱的基石,都有社会进步的期盼,即便再激烈的对峙也有终极性的人格前提,即便再深切的嫉妒也能被最后的良知所化解。

我们宁肯承受君子的嫉妒,而不愿面对小人的拥戴。人类多一点奥赛罗的咆哮、林黛玉的眼泪、周公瑾的长叹怕什么?怕只怕,那个辽阔的而又不知深浅的肮脏泥潭。

一个半真半假的谣言,远比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厉害。

受到谣言伤害的人,最激烈的词句莫过于“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其实,这样反而把那个谣言的等级降低了。

如果真是彻头彻尾,那个谣言的力量是有限的。

很多谣言终于被揭穿之后,人们总会纳闷当初受害者为何不站出来澄清。除了不正常的权势压力之外,更可能是由于真假参半,澄清起来颇费口舌,反而会遭致人们的疑惑。

中国人习惯于单向思维。要么纯白,要么纯黑,要么彻底受诬,要么活该受罪。你若要细细剖白加在你头上的谣言中七假三真,听的人早已没有那般耐心、那般同情。既然如此,不如哑巴吃黄连。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