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68)

2025-10-10 评论

整人在中国是一个安全的行业。一般从不惩罚整人者,即便被他们伤害的人已获平反,也从不揭穿他们的诬陷伎俩,从不嘲笑他们的自露马脚。尽管他们羞辱了那么多人,却从来没有人把“可耻”两字交还给他们。中国法治对于整人者,历来表现出最大的模糊和宽大。中国文化对于整人者,更是表现出举世罕见的容忍和理解。他们永远受到媒体的宠爱,永远受到青年的崇拜……

由于以上四项优势,整人在中国,“坏事变成了好事”。

但是,坏事终究是坏事。而且,在种种坏事中,此事最坏。古人云:“世有百恶,恶中之恶,为毁人也。”

顺着古人的话,我说,中华民族复兴,只需六字:严戒整人毁人。

对于谣言的问题,我一直最愤怒、最无奈、最悲观。

我说过,我家几代人,都被谣言严重伤害,甚至被谣言剥夺了生命。我叔叔和爸爸的死亡,都与谣言有关。我自己近二十年来遭受谣言的伤害,更是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昔日的朋友相信着这些谣言,传播着这些谣言。我无力辩驳,也不想辩驳了。

因此我断言,中国人直到死亡,也摆脱不了谣言的伴随。

死亡?想到这一点,我突然记起多年前董乐山先生的一篇文章,与死亡有关,也与谣言有关。那篇文章,倒让我稍稍产生了一点乐观。

董先生的文章讲了一个造谣者的人生故事。

这个造谣者就是美国专栏作家瓦尔特·温契尔。在整整几十年间,他既在报纸写文章,又在电台做广播,成天揭发名人隐私,散布流言蜚语。他的读者和听众居然多达五千万,即三分之二的美国成年人!

这真可以算得上一位造谣大师了。一派胡言乱语,一旦借助传媒,竟然会引起三分之二成年人的兴趣,这实在让人悲观。

联想到我们今天国内的大量恶性谣言,也完全与传媒网络联系在一起。文明程度不高的国民,出于文字蛊惑和从众心理,又历来缺少实证思维和法律精神,后果自然更为严重。

但是,在美国,奇迹出现了。

五千万人听着他,却未必相信他;相信的,也未必喜欢他。

那年他去世,全美国来给他送葬的,只有一个人。我不忍心对一位死者幸灾乐祸,但毕竟对谣言的问题产生了某种乐观。

居然,送葬的只有一个人!

温契尔的晚境,可以拿来安慰很多遭受谣言伤害的人。受害者走投无路、要死要活,没有想到,那个造谣者才惨呢。你想提着棍子去找他算账吗?他已经主动亡故,而且,丧葬之地极其冷清。

人死为大。我们不必去诅咒温契尔这个人了。但是,五千万人与一个人的悬殊对比,会让我们进一步领悟谣言的特征。

但我又有点沮丧了,因为这事毕竟发生在美国。如果在中国呢?在葬礼上,“言论领袖”、“城市良心”、“社会脊梁”的名号大概丢不掉的吧?还有响亮的哀乐,看热闹的拥挤人群……

当然,葬过后,也会是一片冷清。这是东西方造谣者的共同坟墓。

恶言脏语是不可忍受的。

问题是:谁让你忍受了?

喊着你的名字并不是一定要让你忍受,就像集市间的小贩拉住了你的衣袖,你可以抽袖而走,快步离去。

冲着你的脸面也并不是一定要让你忍受,就像排污口喷出一股异味,你不必停下脚步来细细品尝。

世上总有垃圾。对垃圾,我们可以处理,不想消受。

千万不要与他们辩论。

原因是,辩题是他们出的,陷阱是他们挖的,又不存在真正的裁判。这就像,硬被拉到他们家的后院,去进行一场“篮球赛”。

许多善良的人,总是在别人家的后院,一次次败下阵来。

当负面声浪围绕四周时,立即回想自己有没有真的做错什么。如果没有,那么就应该明白,这是对自己重要性的肯定,肯定自己以全新生态构成了对众人的挑战,肯定自己生命的超前和优越。

对肯定,有什么可以声辩的呢?

谦虚地领受吧,把骄傲藏在心底。

全部表情是:微笑着,又像是没笑。

中国有幸,终于到了这个时代,谁也可以不去理会那些拦路诘问者。

他们说你背上有疤,你难道为了证明自己清白,当众脱衣服给他们看吗?

须知,当众脱衣的举动,比背上有疤更其严重,因为这妨碍了他人,有违于公德。

而那些诘问者,看了你脱上衣,还会看上你的裤子……

还好,中国有幸,到了今天这个时代。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