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他考证,在以色列哈希曼王朝,马萨达就修建了原始的碉堡。公元前37年至公元前31年,希律王在这里开始大兴土木。这个希律王,就是《圣经》中记载的曾想杀害刚出生的圣婴耶稣的那个人。此君的残暴多疑,可见一斑。虽说罗马人一直庇护着希律王,不过来自朝廷内外的敌意和各种潜在的威胁,还是让希律王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他在辖区内四面八方地睃寻,最后在死海边找到了这座孤独的峭壁之山。他设计了别宫加要塞的格局,为自己备下既可以享受也可以避难的场所。至今还可以看到能够凭栏远望死海的奢华宫殿(那时的死海距离山脚比现在要近很多,景色更为壮观),还有鳞次栉比的仓储室、营房、军械库等。天险和人工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1.3千米长、3.7米厚的带有很多塔楼的城墙。
希律王
希律王死后,罗马人占据了马萨达。公元66年,在以色列加利利地区,开始兴起了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运动。不堪重压的犹太教徒,组织起来,身佩短刀,在闹市潜伏着,遇到有罗马人经过,就猛地扑上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专门刺杀罗马人。这种短刀类似匕首,十分利于近战夜战和贴身肉搏,故此他们得了一个绰号———“匕首党”。匕首党骁勇善战,辗转迁徙,从罗马守军手中,一举打下了马萨达。反抗者开始把这座孤零零的山岭,作为反抗罗马大军的根据地,拖家带口聚集到了马萨达。其中艾塞尼派的首领梅纳哈姆,在耶路撒冷被敌人杀害后,他的追随者们也逃到了马萨达。梅纳哈姆的侄子爱力阿沙尔,成了马萨达要塞的指挥官。希律王为自己享乐和防身所度身而造的宫殿,成了犹太教徒顽强抵抗的最后据点。他们在山顶各个地方修筑工事,建造生活设施;把王室住宅分隔成很多小房子,挤住了很多人;还养了鸽子,主要是为了通信联络;还养了鸡,那是为了改善生活;还造了犹太会堂、议事大厅……总之政治、军事、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公元72年,在提图斯占领耶路撒冷并且毁坏第二圣殿三年之后,罗马的军队,决定要拔掉马萨达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席尔瓦率领大约一万五千人的罗马大军,包围了马萨达。马萨达是一座面积并不是很大的孤山,把它合围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铁桶,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席尔瓦刚开始没想到这会是一场持久战,他认为山上不过是乌合之众,一看到大兵压境,加上断水断粮,挨不了多久就会土崩瓦解举手投降,或许不费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呢。当时马萨达要塞有多少犹太人呢?真的不多,大约一千人,其中还有很多妇女儿童。如此寡不敌众,马萨达已是在劫难逃。铁壁合围之下坚守的时间有多久呢?各种记载不一样,有说几个月的,也有说三年的。就人们的感情来说,更愿意相信三年的说法。顽强和不屈,就像河流,旷日持久源远流长更值得人感佩。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萨达严防死守岿然挺立,让罗马人伤透了脑筋。他们心生一计,逼迫成千上万的犹太犯人当苦力,驱赶他们运送泥土,沿着马萨达的西壁,修建了一道攀缘的坡道。打个通俗点的比方,罗马军队使用浩大的人工,堆砌起了一架斜插山顶的云梯。
如今的马萨达,依稀还可以看见当年华美宫殿的痕迹
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着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八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以色列的4月,正是仲春,加之死海地势低洼,类似一面凹透镜,将太阳光聚焦于此,炙热已似馕坑。此刻山风如刺刀般尖锐地刺穿耳膜,全身不由得渗出冰冷。试想当年的马萨达将士们,也曾站在此处,目睹天梯一天天迫近山顶,那是怎样的惊觉和无奈?其实居高临下地打击修堤的犹太苦力们,并不是难事。马萨达山上有的是石头,现在还堆放着大如磨盘的石弹。抬起石块,一撒手,骨碌碌地滚下去,杀伤力肯定不小。但马萨达山顶的犹太人,觉得修堤的都是同胞,不忍下手。于是索命的长堤,就在罗马军吏的吆三喝四下,在守军眼皮子底下,一天天隆起,不断地长高,终于在某个晚上,长到就要抵达马萨达山顶了。铁打的营盘滴水不漏,土夯的巨蛇红芯吐焰,马萨达的每一个人都明白,末日近在咫尺,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天亮时分,罗马军队必将攻占马萨达。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