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锦心如梭(26)

2025-10-10 评论

佛祖居住在须弥山。

湿婆居住在冈仁波齐。

上帝接见摩西,是在西奈山上。

观音住在普陀山。

文殊住在五台山。

地藏王住在九华山。

普贤住在峨眉山……

宙斯当然也是住在山上。奥林匹斯山坐落在希腊北部,米蒂卡斯峰高2917米,为希腊最高峰。

那么,寻找地球上最高的山,一定是先民们梦寐以求的愿景。它在哪里?人们常常以为只有到了15世纪之后,麦哲伦、哥伦布启动大航海,人类才有可能周游世界,在这之前,大伙儿一直呈分隔状态老死不相往来,实属谬误。

在欧洲人所谓的“发现”世界之前,世界早就存在。特别是陆地上的探险,我相信远古时代的人们对此充满干劲,四处流窜,乐此不疲。这种寻觅,并不是一代人完成的。探险的血脉生生不息,一代接着一代前赴后继,寻找最高耸的山脉,寻找神明栖息的地方。虽然没有现代便利的交通条件,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没有详尽的地图和完备的设施,历尽艰难,但那时也自有好处。没有边界,没有国境,没有意识形态的割据,没有签证和遣返……当然,虎豹熊罴风霜雨雪的熬炼是少不了的,好在那时的人们勇往直前,毅力非凡。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古人也不傻啊,走啊走的,终于就走到了这个麇集超一流群峰的所在地,见到了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的海拔高度,与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相比,差着老大一截子。

这是一个无法跨越的命题。上古人类既然苦苦寻找,为什么不找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而只找了一个比较高的山峰呢?要知道,在青藏高原上,比冈仁波齐高千米以上的山峰比肩而立,怎么那时候的人竟视而不见,选了一个二等身高的山脉,来寄托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呢?

我在飞机飞越珠穆朗玛峰时,恍然有感。恕我说句不甚恭敬的话,单就外形来讲,此峰犬牙交错,乏善可陈。它不对称,不平衡,不高贵,也不神圣……众山之中,除了高度,它实在平淡乏味。且它在群峰包绕之中,极其艰险,远古时代真正能抵达那里的人数,多半是零。人们于是把比较容易抵达,颜值甚高光彩夺目的冈仁波齐,选作了世界中心。

纵观世界,哪座山峰最美丽,最雄伟?

非洲的乞力马扎罗比不了,欧洲的阿尔卑斯比不了,亚洲的天山比不了……这些山我有幸去过了,多少有一点发言权。至于南北极,可能有更多的冰雪,但那里没有如此超拔傲然的山形!

就像选美不能光凭身高,还要有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考察。冈仁波齐以一种人世间不可企及的雄伟和高傲,屹立在苍穹之间。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桂冠当仁不让地落在冈仁波齐白雪皑皑的额顶,从此千万年闪烁圣洁之光。

当你看到它的时候,你可以不信任何神,但你不得不被这大自然的雄奇伟力所折服。你觉出自己的渺小和卑弱,要借着与伟大山峦的联系,让自己具有更大的勇气和韧力。印度教、苯教和佛教徒从世界各地来这里转神山。佛教徒按顺时针转山,朝拜巡礼;苯教则往相反方向转山。各念其经,互不相扰。

记得我在阿里时,曾问一位当地老人,古往今来,究竟有多少人曾来冈仁波齐朝过圣呢?他回答我,脚印若有一张纸的厚度,摞叠起来,可和雪山比肩。脚印若是歌声,千山万壑中,鼓乐齐鸣激荡不息。脚印如有光芒,这儿就是第二个太阳栖息的地方。脚印如能化成飞鸟,你将看不到山峰的影子,这里将全被鸟羽覆盖……

我第一次看到冈仁波齐时,长空碧蓝,雪山莹白。我从没有在任何地方,看到过这种催人泪下的蓝色和白色,双膝发软。遥想远古洪荒时代,当那些最勇敢最坚定最无畏的人,在无尽跋涉和九死一生的奔袭中,突然见到这座雄奇的山峦,定也思绪万千,顶礼膜拜。但此山再美好,高寒缺氧,终也要离开。使者们口口相传,将冈仁波齐峰乃天地之轴神祇家园的理念,带到各自的古老帝国。头人酋长国王法老一干人等,根据汇报和传说,心驰神往。他们无法亲抵神山,能做的就是倾其所有,不惜血本模拟这座伟大山峦。在这种人为的造山运动中,寄托自己的权威和理想,祈祷与神灵的对接,希冀长生和转世。

全世界无数的金字塔,应运而生。无论大和小,它们都有极其相似的四棱锥体态、细密的台阶,极难攀爬……这都是冈仁波齐的特征。今天,我们在世界上能看到的残存金字塔,只是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极少一部分。它们作为先民们最朴素最原始的信仰和追求,因冈仁波齐的旷世屹立而久远长存。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