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16)

2025-10-10 评论

我爬到纪念馆高处的观景台,鸟瞰四周旷野。风很大,把衣服吹得如同鹰的翅膀。远处有羚羊和角马在旷野上自由地嬉戏,一派平和。

沿着简单粗陋的铁质扶梯,我继续向上爬,这已不属参观范畴,估计仅供维修之用。终于攀上先民纪念馆的最顶端,我想看看那个能直射入12月16日阳光的天窗洞。没有安全保护,凌空张望,对我这个年过花甲的老妇来说,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儿,一不留神脚下滑脱,就会像阳光一样直泻到40多米之下的石棺材板上。好在我总算亲眼看到,天窗除了位置和特定的角度,并无任何机关,一切皆是天然。

那一束阳光本无特殊意义,历史在人们的诠释中。

人世间的一切危难,未来的种种不可知,都不必太忧心忡忡。安稳下来,有所节制,顺着天地万物的轨迹缓缓运行好了。

一片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荒原。稀疏的林木,低矮的黄草,毫无特色的低矮山头。石块在风霜的打磨下,轮廓疏松,边缘模糊不清,正在进行化为泥土的最后步骤。捡起一小坨,食指、拇指轻轻对搓,砂糖样的粉屑捻落下来,飘在白色旅游鞋网面上,跺跺脚便飞了,留下暗黄色的浅淡痕迹。

这是距离南非约翰内斯堡市大约50千米的某丘陵地带。平凡的景色,在非洲俯拾皆是。

不过,你听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这块土地的评价,印象就会有所改观。

“斯泰克方丹山谷的许多洞穴里,藏有大量有关现代人类在过去350万年里演变的科学信息,人类的生活、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动物,以及那些被人类作为食物的动物。这里还保存了许多史前人类的特征。”

于是你知道了此地叫作斯泰克方丹,你知道了在这貌不惊人的山洞地区,隐藏着巨大的人类史前秘密。世界上已知的早期人类化石,有三分之一是在这里发现的。

除了古人类的化石,遗址还出土了300多个树木化石的断片,还有已灭绝的锯齿猫、猴子和羚羊的化石群。由于这些丰富的信息群,科学家已经能将这块原野几百万年前的地貌,相当准确地复原出来。那时候,这里还生长着一片长廊般的森林,枝繁叶茂,百兽出没。它的边缘地带则是辽阔的稀树大草原,也有很多动物栖息。对早期人类来说,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了他们进化的伊甸园。

斗转星移,沧海并未将这里变成桑田,宽宏大量地让它依然保持着大致相同的地貌,只是森林已然消失。在沉寂了几百万年之后,这块土地被炸药惊醒。1896年,一个意大利商人承包了这块山林,开采石灰石,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群群疲惫的采石工在炸开的洞穴中进进出出,运出石灰石。有时看到化石洞里形态奇特的钟乳石和石块,就会敲下一些散块,带出洞来换点儿小钱。那些相貌平平没有特色的石块,就让它们随着采石的爆破声粉身碎骨,变成垩白色的石灰,涂抹人间凸凹不平的墙壁。

有些石块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他们惊奇地辨认出这是古化石。考古学家开始挖掘,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1924年,从这山洞里传出了震惊世界的发现。首先出土了后来被命名为“汤恩幼儿”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据当时的研究,判定这名幼儿生活在距今约200万年前。

这极大地鼓舞了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考古愚公们继续挖山不止,这片山峦心领神会地给予丰厚回报。1947年,科学家们又找到了首例完整的成年南方古猿头骨化石,被命名为“普莱斯夫人头盖骨”。此夫人可够老的了,大约生活在距今280万年至260万年前。科学家斗志昂扬,再接再厉挖掘的结果是,1956年在形成期相对晚的石洞里,又发现了石制工具。

你很惊奇,对吧?请继续保持惊奇。1997年,在这里出土了距今约33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小脚”的化石。它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先祖骨架之一。

综上所述,这块看起来不起眼的荒芜之地成了人类的摇篮。

对于摇篮,人们总有挥之不去的亲近感。一睹古老的人类祖先繁衍生息遗址,会激起神秘的向往。我们一大早赶到了斯泰克方丹山谷,因为到得太早了,洞穴顽强地保持着摇篮尚未醒来的状态,还没到开放时间。我们先去参观紧傍考古遗址而建的玛罗彭展览馆。

“玛罗彭”为当地塞茨瓦纳语,意为“返回起源地”。展览馆的设计呈泪珠形状,我一时没想明白这其中的寓意,不知道是希望人们在谒见祖先的时候热泪盈眶,还是为人类如此漫长的进化史而黯然垂泪?还是百感交集到流泪?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