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17)

2025-10-10 评论

展览馆的标志很有趣,是一对醒目的脚印,站在以非洲版图为主的地球上,含义不言而喻——人类祖先就是从这里萌发并走向世界的。展览馆的设备很先进,运用现代科技和声光电等综合手段,调动人体的多种感官参与,希望参观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类诞生的艰辛。

据艾文说,南非的小孩子非常喜欢这个博物馆。它把枯燥的进化史演得生动有趣。不过,我心不在焉,渴望早一点儿真正进入洞穴,没太花心思观看那些复制的展品。这里大致是一个唯物主义教育的课堂,重温“如何从猿进化到人”的基本过程。

终于,摇篮开放,我们可以进洞了。我三脚两步向洞口奔去,随行的艾文却一动不动。

你不进去吗?我奇怪。

我来过很多遍。祝您不要太辛苦。说完,他溜到一旁喝咖啡去了。按照我们的合同,他只负责把我们送到目的地,所以这并不违规。我只是想,这样好的一个参观场所,他为什么不再多看看呢!

参观者们临时组成了一个团队,有老有小,拖家带口地从一个洞口蜿蜒向下,潜入了祖先的摇篮。

像私开乱采的小煤窑,仅容一人的巷道狭窄昏暗,四周被坚硬的岩石包绕,与想象中的柔软摇篮南辕北辙。刚开始,还有依稀的洞口光束送我们往深处走,但很快就沉入黑暗渊薮。导游的手电微光,牵引着大家沿着一条逐渐倾斜向下的曲折小径探入山的肚腹。他是个黑人小伙子,头发极短而卷曲,像贴着头皮长着一层铁苍耳。皮肤黑到无以复加,如果他不龇牙的话,完全和昏晦的洞穴融为一体。

斯泰克方丹岩洞是一个发育于白云岩中的喀斯特溶洞。他说,白云岩这个名字很好听,对不对?不过,地下的白云岩和天上的白云,没有丝毫关系。铁苍耳小伙夸张地开着玩笑,露出希望把此次解说过程变成诙谐玩笑之旅的企图。

游客们积极响应,报以笑声。参见老祖宗的故居,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碰上这样一位饶舌有喜感的导游,大家也很兴奋。

人们在跋涉的间隙张开双臂按压山洞两侧。我试着用指甲在岩壁上抠索,第一个感觉是粗糙艰涩,还有隐隐的冰冷湿润。石壁外表层有点儿像石灰岩,但要比通常的石灰岩坚硬一些,能摸出杂乱的纹理,也并不怎么结实,使劲一抠,便有粉渣脱落。如果你不爱惜手指,更费力地碾磨,石屑可破裂成粉。

唔,岩壁的学名叫做“沉积碳酸岩”,整个斯泰克方丹化石洞就是由地下水将白云岩溶解之后沉积而成。这个洞占地面积大约5摩根。摩根是南非的计量单位,1摩根合2.116英亩……铁苍耳的声音在岩洞中形成轻微的共鸣。

随着曲径下行,石块陡峭,路程渐行渐难,我还是抽空在脑海中苦苦折算此洞的面积。5摩根大约合10.58英亩。1英亩相当于咱们的6.075市亩。那么——换算之后,得知这个名震天下的宝贝洞子,有60多亩地大小。

轻微的失望。我本来以为这个洞子会很大,原始人团结一心、气壮山河地住在这里,聚义结社。看来是我错了。想想也是,那么大规模的社团,如何组织?如何安排给养?几百万年前的古猿群,肯定力所不及。

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会享受的。这个洞子冬暖夏凉,平均温度为16摄氏度,空气湿度终年保持在80%~98%。请紧紧跟随我,这个洞里没有任何照明的。铁苍耳的语调变得严肃,生怕有人走失或跌落在岩缝中。

想想也是。古猿们没有炭火取暖,没有空调制冷,只有充分利用并仰仗大自然的慈悲,找到适宜居住的场所。这个洞子,一定让他们(我一直在想,是用“它们”还是“他们”?最后出于对祖先的敬重,决定用“他们”)在峰峦叠嶂中寻找了很久吧?按照现在的标准,湿度似乎有点儿高,想来也是不得已,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冬天不冻死,夏天不中暑,潮湿点儿也就忍了吧。

原本是一路下坡,不料走着走着又换成了上坡,洞子的孔径不断缩窄,最窄处竟然只容一人匍匐而过。

我们现在经过的地方,小孩子会比较轻松通过。个子大的人,就有几分困难了。刚才入洞前,我已经目测过大家的体形,只要紧抽一口气,尽量缩小你的体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平安通过这个关口的。导游说着,率先垂范爬了过去。爬过去之后,他很负责地用手电通过洞穴照看我们,成了幽暗中的唯一光源。铁苍耳在狭长洞子的彼端,我们留在此端,完全看不到他的身影,只有一束微黄的光亮引导着我们。他的语音好似从另外一个世界辗转传来,带着在钟乳岩壁上反复碰撞形成的喑哑回声,显出先知般的诡异。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