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24)

2025-10-10 评论

正式进馆后,劈头盖脸砸入眼帘的是墙上黑色的巨大单词——“Apartheid”。它来自南非荷兰语,意思是——“种族隔离”。

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说起来话长。17世纪初,荷兰这个欧洲国家,为了海上贸易,开始建造起大量的远洋船队,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运输贸易大国。从他们当时的外号“海上马车夫”,你可以想见鼎盛时期的荷兰船队是如何纵横驰骋于大洋之上。它异军突起地垄断了从欧洲到亚洲的海上贸易通道,长达200余年。那时欧洲对香料的需求很大,一本万利。从生产香料的印度航行到欧洲,必须要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荷兰就在好望角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点,以给自家的商船提供粮食、牛肉、烟草、淡水等等补给。谁来干这个活儿呢?荷兰的穷苦农民开始源源不断地迁入南非。刚开始建立的是自由农庄,后来随着农庄规模越来越大,人手就显出匮乏。荷兰本地愿意来南非当苦力的人毕竟有限,成本又高,于是当地农场主就从安哥拉等地买来黑人为奴。还是不够啊,荷兰地主又把当地的土著人纳马人,也一并收入麾下做苦力。奴隶们为白人们畜牧、劈柴、做仆人……辛劳无比。原本在荷兰也是苦挣苦熬的南非荷兰裔农人,在风和日丽的南非扎下根来,从此乐不思蜀,再也不想回他们寒冷的故乡。他们自诩为“布尔人”——意思就是“农民”。于是,在南非形成了欧洲白人的后裔奴役当地土著和黑人的历史格局。

由于残酷的压榨和欧洲人带来的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的影响,造成当地人的大量死亡。荷兰的农民乘虚而入,对南非内陆地区发动多次”远征”,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将原住民驱逐到南非西北部的荒凉地区。

南非这块沃土,不仅被荷兰人霸占,还有无数双红眼紧紧盯住。一是原本居住在西非和中非地区的班图人,从17世纪前后,也开始了向南推进的脚步。他们是谁?就是黑人的班图族部落群。包括赫雷罗人、奥万博人、苏陀人、祖鲁人等等,还有曼德拉的祖先所属的科萨人。这些人大踏步地南进,接二连三地渡过林波波河,走入了今日属于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的大片地区。

那时在南非这块土地上的土著人,非常弱小。在这南北夹击的危机局面中,渐渐衰微以致趋向灭绝。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势,原本在最南端的荷兰布尔人,一直向北挺进。而不断南下的黑人部族则大踏步地向南向南……他们必然迎头相撞,地点就在南非的东海岸。这两大征服者群体,针尖对麦芒,顽强地对峙了一百多年,双方都未能再继续向前一步。

老牌的殖民者英国,面对着富庶的南非,哪里肯甘居人后。1795年,英国派兵占领开普,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海军基地。到了19世纪初,在与拿破仑的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一下子有30多万士兵和水手复员,潮水般拥入了劳动力市场。一时间哪有这么多岗位可安插这帮血气方刚的精壮汉子呢?没有正经工作就容易滋事,大量失业造成了英国国内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如此困境,英国政府心生一计,1820年,决定向地广人稀的开普殖民地移民。

从此后,命途多舛的南非被迫开启了“双重殖民”的独特历史。英国人大力实施的移民策略很见成效。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在南非的英国人数量已经压倒了荷兰裔的布尔人。英国当局随即宣布南非殖民地是英国的“皇家土地”,宣告布尔人不能再免费占据土著的土地,原先的奴隶制度也受到限制。

资料查到这里,我要纠正自己的一个偏差。我原本以为在殖民问题上,天下白人是一家。殊不知,英国殖民者和荷兰殖民者,在苍茫的南非大地上,曾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着生死相搏。

别看他们的肤色相同,但布尔人和英国人从民族性格和宗教传统上来说,有很大的差异。布尔人信奉的是最偏执、最严肃死板的教派之一。他们反对音乐,反对唱歌跳舞,反对过圣诞节,反对一切快乐的东西,主张过清规戒律的苦修生活。布尔人因此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基督徒。这种宗教上的优越感,不断发酵成为种族上的优越感。布尔人的优越感是个巨大的筐,不仅是盛放着土著人和黑人,也把英国移民囊括之中。还有一个巨大分歧是,荷兰采用的是欧洲大陆的罗马法体系,而英国在南非殖民地推行的是普通法法系。双方理念分歧,加之语言不通,英国人便把布尔人排除在南非主流阶层之外。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