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33)

2025-10-10 评论

这天课上所讲的几个地名,都那样生疏。非洲大陆啊,印度洋和大西洋啊,遥远到像在另外的星球。我相信,年轻的女地理老师并没有到过非洲——这一点是肯定的,也没有好好找寻相关资料——这一点是我成年后的推测,不敢肯定。女地理老师说,为什么那里叫好望角呢?就是有利于瞭望的意思。那个角很高。

为了完善那混合着一缕毛茸茸阳光的记忆,在完全老迈之前,我决定去看看好望角。

旅行为什么会发生?有时,和景色的名声无关,和文化的传承无关,甚至和其他人的宣介与鼓动也无关,只与自己那未完成的心结有关。就像很多年后我们还猛然忆起的旅游片段,和金钱无关,和国度无关,甚至和旅途中碰到的人和事儿也无关,只与心在某一瞬的感动有关。

旅游之发轫,并不是身体的蠢蠢欲动,而是心的涟漪激荡。

我终于知道了,“好望角”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它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

1486年,葡萄牙著名探险家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率探险队沿非洲西岸向南航行,以寻找绕过非洲通往东方的航路。

我曾和一位对烹饪史有研究的“两把盐”进行过如下谈话,地点是在一棵花椒树下。他50多岁,头发花白。对饮食文化很有研究,有理论也有实践,外号叫“两把盐”。说的是他善于烹制中用盐。第一次用完盐后,尝一尝,再用第二把盐,打造出简单而恰到好处的佳肴。我问过,为什么不一次到位?他回答,用盐如用兵。打仗不能一次把所有的兵都派出去,要有余地。

惭愧地想到自己用盐,要么是一次,要么是多次,乱撒。

初秋傍晚,花椒树红色的果实散发出一种奇特的清香。没有蚊虫干扰我们,蚊虫受不了花椒树的味道。

欧洲人为什么对东方感兴趣?我问。

欧洲人对东方的物品有需求。两把盐答。

欧洲人想要东方的什么东西?我问。

主要是香料和黄金。两把盐答。

黄金可以理解,但是,香料有这么重要?我说,我对香料一言九鼎的地位始终不解。没有香料,又会怎样?还不是照样吃饭行走,烹饪时少些滋味,好歹不影响大局。香料算不上生活必需品吧?

两把盐说,香料是一种奇怪的存在,要知道人的嗅觉非常古老,对神秘且遥远的气息有天然的崇拜。香料不仅能让我们在迷幻中,以为它是勾连天堂和现实间的蜿蜒小径,也有非常现实的美化食品的作用。它能让粗粝牛肉变成人间美味,也能让木乃伊停止腐朽以进入来世,它还有某些对抗疾病的能力,加之让人莫名其妙地兴奋不止……所有这些,都让香料披上了圣彩。再加上它很稀少,需要长途贩运,英语中的“香料”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就是贵重而量小的物品。这又让它成了上层贵族标榜身份、炫耀财富的载体。

我说,可是说到底,香料不过是一些植物的叶子和果实,比如咱们头顶上的花椒树。何以变得如此高贵?

两把盐说,你说得很对,中国人对香料没有那么迷信,因为我们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比如,没有胡椒我们有花椒,没有迷迭香我们有薄荷叶。

说到这里,我们都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缀满枝头的花椒。花椒身世古老,早在《诗经》当中就留下了名号。《诗经》收载的是西周时期的民间诗歌,证明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知利用花椒,还发现花椒的香气可以避邪。宫廷里会用花椒渗入涂料,用来糊墙,就有了著名的后宫“椒房”之说。我想这椒墙之说,一来证明花椒的使用在中国历史悠久,二来证明当时的花椒产量已经很大,并不算太稀罕。只是被浓郁的花椒香气成天熏着,美丽的后妃,轻盈走动的时候,会不会有红烧肉的味道?

行家就是行家,不似我这般不着调,紧扣主题说,中国人擅长替代和改良,没有香茅就用九里香。再说中国人向来不把香料当成生活必需品。我们以素食为主,植物长在地里,可以随时收取,植物的种子收获下来,也很容易保存。中国人很早就解决了菜肴的味道问题。再者,像胡椒、肉桂、丁香、豆蔻、檀香这些西方人奉为至宝的香料,绝大部分中国本土就可生产。就算少许品种缺乏,东南亚出产香料的那些岛屿,距离中国都不远,很容易就能找得到这些东西。欧洲可就惨了,因为纬度高,寒冷季节十分漫长,要大量摄入动物性蛋白质,才能维持生命之必需。打猎的动物和畜养的牲畜一旦宰杀,吃不完就很难保存。在有冰箱之前,温暖的季节你如何办?牲畜在冬季会变得瘦弱,所以要在冬天来临之前集中宰杀,那你怎么让它们很长时间味道依旧可口?欧洲人找到的法子就是大量使用香料。具有强烈挥发性芳香油的香料,有很好的防腐作用,并且还兼调味。在那个时代,可以说谁掌握了香料,就等于掌握了整个欧洲“冰箱”的开关。从古埃及神奇的木乃伊制作,到后世欧洲一日三餐的烹饪,须臾都离不开香料。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