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原来地理位置帮了我们大忙。我们已知感恩太阳感恩四季,从今后还要特别感谢纬度。

两把盐接着说,香料如何获得呢?香料的主产地在热带,在东方。早先香料是走陆路到欧洲,大体和丝绸之路差不多。商人们赶着骆驼驮着香料走了千百年,大家相安无事。不料到了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也落入其掌控之中。精明的土耳其人不会放过这条能带来滚滚财源的神奇之路。他们依仗扼守欧亚非三大洲要地之便,层层设置税卡,对来往的商品进行盘剥,香料是其中的重头戏。今天,人们已无法想象那时香料的昂贵程度,它当时成了黄金的等价物。15世纪时,如果采购香料的成本为3000英镑,到达英国市场后会卖到36000英镑,是成本的十余倍。1499年,如果是满载香料的船队从印度返回葡萄牙,所获纯利竟达到航行费用的60倍。
麦哲伦那次悲惨的环球航行,历时3年多,出发时265人,归来时你猜剩了多少人?
我摇摇头,记得死伤大半。具体是多少,记不清了。
两把盐说,只剩了31个人!出发时五条船,回到西班牙时只有一条船了。但就是这一条船,由于装满了香料,出售香料后得到的钱,除偿还远航的全部费用外,还有结余。
因为陆路靡贵,欧洲人开始寻找海上通道。说句半开玩笑的话,香料其实是大航海时代娩出的产婆。
说到这里,行家稍稍停歇了一下,补充道,除了烹饪防腐所需,还有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说法,就是欧洲人的体味特别重。因为毛发旺盛,加之食肉较多,还有遗传因素,欧洲人患有狐臭的比例相当高,需要猛烈的外来香味遮盖。
我说,味道这个东西,闻久了也就习惯了,按说不应该有这么大的驱动力吧。比如咱们刚开始坐在花椒树下,觉得异香扑鼻,现在时间一长,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两把盐说,人是高等动物。凡是动物,都有利用体味寻找配偶的天性。如果气味不投,彼此就没有吸引力。这本是自然法则,但到了人类的贵族那里,就不能简单地听凭这种纯粹生理上来自基因方面的好恶左右婚配了。姻亲这件事,更多的是家族的强强联手,是由政治和经济还有军事的综合考量来决定。那么,遮挡气味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谋略隐藏其内。所以,欧洲的香水制造业特别发达,对香料的需求也非常旺盛。可以这样说,在某种意义上,香料充当了媒婆。
我说,又是媒婆又是产婆的,您这番高论可有多少真理的颗粒在内?
两把盐从树上摘下一小把花椒,说,你看,这花椒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圆,它有两个小耳朵呢!
是吗?我基本上算是多年的家庭厨娘,花椒怕也用过成千上万颗了。一向以为花椒是滚圆或椭圆的,接过来仔细看,果然,花椒上有两个小凸起。
两把盐说,你知道这两个耳朵是怎么来的吗?
我说,就是这个品种呗。
两把盐说,说个故事。当年诸葛亮军务繁忙夜不能寐,半夜起来在花椒林中散步,突然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花椒树下玩耍,十分可爱。诸葛亮抱起一个,发现这娃娃没有耳朵。诸葛亮就用面捏了一对耳朵,粘在娃娃头上。第二天,人们发现花椒树上的每一粒花椒都有了耳朵。原来那群孩子是花椒的精灵。我的理论和这个故事差不多。
乍一听,我不大懂,分开之后反复想了想,方明白两把盐的深意。欧洲人给香料捏上了耳朵,从争夺香料出发的动机,让欧洲人得以重塑世界。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传奇人物,以他在中国17年的经历写成了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现在有人质疑马可·波罗并未真正到过中国,此书不过是他把很多到过中国的波斯商人的故事捏合而成。甚至有人声称,马可·波罗不过是把别人的游记集录而成。不管成书的过程如何,这本书一问世,就对欧洲人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天哪!在遥远的东方,有天堂一样的富饶国度,有性格非常温顺的人民和巨多的财产,还有无数香料。好战并且对财富具有无限攫取欲的欧洲人的遐想被熊熊点燃。如何抵达那个神秘世界,成了中世纪欧洲人永不疲倦的话题,野心和梦想比翼齐飞。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船队,沿着以往航海家们走过的航路到了加纳,后经过刚果河口和克罗斯角,约于1488年1月间抵达现属纳米比亚的卢得瑞次。在那里,船队遇到了大风暴,他乘坐的三桅帆船在惊涛骇浪中几乎沉没。被风暴和疾病肆意摧残的船员们不愿继续冒险前行,强烈请求返航。迪亚士坚持南行,在茫茫大海中被风暴裹挟着漂泊了13个昼夜。风暴停息后,对具体方位辨认不清的迪亚士命令船队继续向东航行,以便靠近非洲西海岸。船队航行了数日,却茫然不见大陆。迪亚士突然醒悟到船队可能已经绕过了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岬角,他便下令折向北方行驶。本想继续沿海岸线东行,无奈疲惫不堪的船员们归心似箭,拒不服从,迪亚士只好下令返航。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