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不慎落入这个大坑?我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化成这句胆战心惊的问话。
当然有。人们总想在这矿坑的遗址上找到钻石,每年都有勇敢的贪婪者坠下大坑。为此,坑区还专门组织了救护人员。钻石教授说。不过,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很安全,你是不会掉下去的。
为了不被钻石教授小看,我鼓足勇气往前走了两步,窥探这深渊下的蓝色老潭。心想,若是不慎坠落,就算是入水后马上被时刻待命的救护队捞上来,也早在这千米的自由落体运动中昏厥致死。
想到这里,我没出息地退后三步,以尽可能地拉开和矿坑的距离,同时不由自主地捂住胸口,以安慰自己强烈跳动的心脏。
你知道这里为什么叫金伯利吗?钻石教授说。
我之前约略看过一些资料,稍稍了解一些,但我摇了摇头。在古老的矿坑旁边,听一位专家讲述,应该别有特色。
钻石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坚硬的物质,它来自远古,大约形成于45亿年前,形成的地点基本上是在地表200千米以下。
那为什么要在地表挖这么大的坑?它再深也到不了地下200千米啊。我不解。
钻石教授说,南非金伯利的矿床是由于火山喷发才来到地表的,它们夹杂在喷发后冷却的岩浆所形成的火山岩中。具体说起来,金伯利的钻石大约是在1.2亿年前至8000万年前来到地表的。那时正是中生代白垩纪,所以,这里的钻石应该见过恐龙。

我算是彻底拜倒在这大矿坑前。突然想,那些纤指戴着南非钻石的“美眉”,不知愿不愿和恐龙有所瓜葛?
钻石教授说,钻石原本安稳地待在地球深处,被火山裹挟着来到地表附近,形成了矿脉。它们和老老实实的煤矿不同,脾气古怪。不是大面积地散状存在,而是以垂直的管状形态蕴藏于地下。所以,这里的钻石矿最初的开采方式,都是采用由上至下的露天挖掘法,直到1945年以后,才开始改用地下采掘法。
我四处张望,只见三三两两的游客既想看又不敢看地在矿坑周围徘徊,却不见一个脚蹬胶靴、头戴安全帽的矿工。我把这疑问同钻石教授说了。
教授说,现在已经不是金伯利矿的鼎盛时期,基本上关闭了。它的历史要从19世纪70年代说起。1866年,南非一位少年在玩耍时,无意中捡到一块重达21.25克拉……的金刚石。对了,你可知道1克拉是多少重量?
这我是做了功课的,回答,1克拉等于0.2克。
钻石教授继续说,那粒金刚石被英国殖民总督送到巴黎的万国博览会,取名为“尤里卡”。这是一句希腊语,意思是“我找到了”。要知道,每一颗钻石在被发现前,都要经受埋藏尘埃的寂寞时光。
1871年7月16日,这个日子是要载入史册的。你今后在看有关钻石的资料时会发现,钻石是爱讲故事的宝石。所有的大钻石都有履历表,时间、地点非常清晰,它们是钻石当中的皇亲国戚。那天,矿工们在钻石开采场干了整整一天,一无所获,筋疲力尽地回到工棚,发现为他们做饭的厨师喝得酩酊大醉,完全忘了自己的职责。恼怒的矿工们丢给厨师一把镐,罚他去挖钻石,对他发狠话——如果你找不到钻石,就别回来啦!
矿工们以为厨师一定会在深夜筋疲力尽灰溜溜地返回。不料几个小时后,失职的厨师竟然捧着几颗钻石回来了,人们赶紧问他是在哪儿找到的钻石。厨师如实禀告。听到消息的人们炸了锅,狂热地扑向那个小山丘,用手中的镐和铁铲拼命地向深处挖掘。很快,那个小山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坑。这个坑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喏,现在咱们站的这个地方,就是当年厨师挖出钻石的小山丘。
钻石教授捋捋被风吹乱的红发,手指深不见底的金伯利大坑。
原来这曾是一座山!什么叫沧海桑田?此坑可现身说法。只不过造就它的不是大自然,而是无数矿工的血汗。
教授接着说,那时的金伯利还不叫金伯利,它有一个非常拗口的名字,叫弗瑞特艾格特。1873年1月,英国执政官来此视察。第二天,恰好开普殖民地的金伯利勋爵也来到这里。金伯利勋爵向英国执政官抱怨说,这个地名太难写了,改个名字吧。执政官就地取材,说,那就以您的名字命名吧。从此,此地就叫金伯利了。欧洲投机商和投资者纷纷拥向金伯利,掀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勘探开采热潮,这个名叫金伯利的小镇成了当时南部非洲的第二大镇。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