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初,联合国对《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进行投票表决,坦桑尼亚的代表穿着中山装参加投票,除极少数国家外,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投了赞成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功地在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政府。
坦赞铁路建成后,尼雷尔高度评价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历史上外国人在非洲修建铁路,都是为掠夺非洲的财富,而中国人相反,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民族经济。”卡翁达总统赞扬说:“患难知真友,当我们面临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援助了我们。”在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引起很大反响。
我在铁路沿线的粗略观察来看,当地人民基本上还延续着类乎刀耕火种的日子,即使有粮食收成,估计也很少。吃饭主要依靠水果,还有就是要靠树。倒是穿着上一般人已经不是在腰间围块粗布,有了些许改变。女性以廉价的花布裹身,男子多穿破烂的汗衫。偶尔车速慢的时候,可以从路旁低矮草房中,透过空门框看到他们的家私,锅是支在石头上的铁片……
40多年过去了,当地情况依然是出乎想象的贫困。
坦赞铁路的现状,主要车站都是带有中国色彩的水泥结构,方方正正,很像是我们上个世纪地县级的火车站。在某个车站的售票窗口,还有涂成黑色权当黑板用的墙壁上,写着列车晚点到站的信息。不过那落款的时间,已经是若干年之前了。气候干燥,粉笔字还能保持这么长时间。车站所有的玻璃都破碎了,也没有任何候车的长凳。或许原来有的吧?荒弃后被人卸盗了。
大一些的车站,虽说站台破旧,天桥塌损,棚架灭失,人迹罕至……毕竟留有使用过的痕迹,漫长线路上的那些小站点和道班房、工具房等,则基本没有使用过的痕迹。窗户完全没有了,但还是可以看出墙壁是均匀一致的破败。你会相信它们一定曾窗明几净地被交付,然后就被锁了起来,未曾真的使用。直到某一天,有人发现它们是没有人管理的,撬开门锁,将能够有点实用价值的东西都带走了,只遗留下空空荡荡的砖房,孤零零地坐在旷野中,怀念自己盛装时的模样。

所有的桥梁都岌岌可危,30%的桥上枕木失修,70%以上的桥上护栏丢失。很多桥根本没有护栏。沿途不曾看到任何一个人巡查,铁轨、螺栓锈蚀,路基出现大量空洞。
我看到相关正式资料上说,坦赞铁路已完全丧失自我修复能力。
有西方研究者认为,当年在计划修建这条铁路时,西方人认为这个项目非常不划算。不过中国当时的目的,是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才决定修这条路。
1967年9月5日签订的援助协定,30年无息贷款的还款时间,到1997年也该还了,没有查到还款的任何相关资料。2011年,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代表中国政府与赞比亚、坦桑尼亚政府代表签署议定书,免除援建坦赞铁路50%的债务。理由是——源于中非间的传统友谊,中国人民希望力所能及地支持非洲人民的发展。
从这个消息来看,坦赞铁路的无息贷款确实是一分钱也没有还的。
运力方面,坦赞铁路设计年运量200万吨,但它从未达到过这个指标。移交之初便每况愈下,1977年度,是坦赞铁路建成移交后的第二年,曾完成了127万吨的年货运量——这也是历史上的最高峰了。1983—1986年度,坦赞铁路年均货运量还能保持在100万吨,年均客运约120万人次,当时的铁路还能赢利。1986年后,随着汽车货运的兴起,坦赞铁路运量逐年下降,最低仅37万吨/年,由于运营亏损,很多部件都无法及时更新,更加重了铁路的困境。
1986年,在完成了四期技术合作后,中国专家人数逐渐减少,后来性质也从全面指导变成有限咨询。坦赞铁路载货量大幅下降,而维修机车需要2500万美元/年。2008年10月,坦桑尼亚当地报纸形容坦赞铁路的现状为“在破产的边缘”,并称由于财政危机,坦赞铁路已拖欠工人工资长达3个月之久,大部分的机车头都已经不能再使用。
坦赞铁路的未来,估计要么重新振兴,要么任其垮掉、瘫痪。
一路走来,客车我是一列也没看到,货车也是一列也没看到。准确地说,这是白天的情况,晚上我睡着了,就是有车,也看不见。不过按照规律来讲,既然白天都不跑火车了,还能在相对危险的夜里行车吗?“非洲之傲”行驶的时候,颠簸极为严重。一次有一次看到整节出轨的列车斜卧路基之下,锈成废铁坨。我能查得到的资料,说坦赞铁路2009年全线事故348起,几乎每天一起事故。最近几年的记录查不到了,或许大部分列车都已经停驶,找不到事故记录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