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纽约(26)

2025-10-10 评论

  一部公认的好莱坞杰作,导演Howard Hawks1948年推出的《红河》(Red River),可以说是个好例子。我是50年代初(中?)在台北第一次看,非常喜欢。对念中学的一个小男孩儿来说,英雄(明星)的造型、拔枪射击的技术、决斗、美女……都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几乎任何西部电影及其英雄,《红河》当然也不例外,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传统、个人主义,和有机会凭本领闯天下的精神,也会令当时像我们这批小孩子半知半解地向往。来到美国之后,好像又看了几遍,逐渐发现电影要说的话,不只是当初吸引我们的一个精彩、紧张、动人的故事。它还有更广的一面,作为电影的基础。

  《红河》是讲一个由John Wayne主演的牛仔,和他多年前收养的义子(Montgomery Clift),二人白手起家,十几年下来,在美国西部得州建立了一个大牧牛王国。他们有的是牛,但附近没有牛肉市场,因而赚不到什么钱。在求生存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向外寻找市场,才首先开辟了历史上重要而且有名的Chisholm Trail,将一万多头牛,不远千里,花了三个多月时间,赶过“红河”,赶过平原,而且有好几个人付出了生命代价之后,才送到有了火车通行的阿比林(Abilene),堪萨斯。这样才能将一头头牛转运到芝加哥,再销售到东部市场。所以说,《红河》讲的是美国如何赶走了印第安人、赶走了墨西哥人,才有机会开发西部,然后又如何使一个当初只能养牛的得州,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这才是牛仔、英雄、美女、枪支、决斗这些小故事后面的大框架。但50年代台湾一个没有放过一天牛的中学生,又怎么能够看出这一点。

  这是好莱坞制造的一个最好的梦……自由、个人主义、白手起家、创业机会、自由贸易、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而且成功了!——这不也正是美国梦吗?即使在今天,在每个人都高喊“日本第一”的今天,世界各地之所以还是一直不断有人想来美国,不也正是想来这里实现他们的美国梦吗?我猜他们多半一定有人像我当年一样,从小就心甘情愿地中了好莱坞的毒了。

  1985

  四十年前,我曾在美国洛杉矶海边的太平洋乐园(Pacific Ocean Park)打过一次暑期工。那是一个即将没落的老式游乐场,虽然也有各式各样的rides(机动游戏),还有我打工的海洋马戏班,但无论是规模、设计、工程科技、环境规划还是企业管理方面,都远远无法和不久就取代了它的迪士尼乐园相比。可是那三个月的暑假经验,却让我稍微体会到一点点这类娱乐场所的台前和幕后。

  为市民、村民、百姓提供一个吃喝玩乐的所在,自古有之。但就近代乐园历史来说,到了华特·迪士尼在20世纪中创建他的乐园的时候,游乐园也已经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远在1766年,维也纳就建立了占地两千英亩的Prater(普拉特)游乐园,它不但在君权时代就相当自由地开放给各阶层居民,而且在1896年还筑起一个以人力推动的“天轮”,这是今日ferris wheel(摩天轮)的前身。

  那个时候,工业革命初见曙光,其有限成果尚未渗入到游乐场所。人类活动仍以人力、兽力、风力、水力为主。但之后两百多年,蒸汽机、铁路、电力、汽车、飞机……一一先后问世,乃至今天的电脑国际网络。科技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的生活,也把世界变小了,并为全球化打开了一面机会之窗。作为人类活动一环的游乐园,几乎立刻抓住了科技发展的成果,带你上天下海,带你穿越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带你遨游虚幻世界。

  19世纪末开放的纽约Coney Island(康尼岛)游乐场,周末一天可以吸引一百多万人次。20世纪初开放的洛杉矶太平洋乐园,红了半个世纪。第一次大战前后,光是在美国,竟然就有两千多家游乐园。但这一切,在今天看来都是游乐园的史前史。

  1955年,整整半个世纪之前,华特·迪士尼在洛杉矶南郊Anaheim(安那汉)橘林之中打开了他的乐园城堡的大门。这是一个历史时刻,是这位天才扭转了游乐园的乾坤。在给了世人米老鼠、唐老鸭,在好莱坞建立了他的卡通电影王国之后,他的梦想是创造人间乐园。五十年来,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实现,迪士尼乐园先在加利福尼亚州走红,然后轮到佛罗里达州,接着进军东京和巴黎,然后登陆今天的香港,而这只不过是他那魔幻帝国的一支部队。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帝国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但这未免只看到了台前,而忽视了幕后。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