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纽约(27)

2025-10-10 评论

  华特·迪士尼为了实现他这个梦想,特别创造了一个新名词——Imagineering(幻想工程,即imagination+engineering)。迪士尼乐园正是这幻想加工程的最佳表现,或可换个方式说,迪士尼乐园是这个浪漫与现实的最佳结晶,或可再换个方式说,推动迪士尼乐园的主力,也正是推动任何企业全球化的主力——你的想象力加科技文明。

  然而有意思的是,迪士尼乐园一直是西方知识分子嘲笑、讽刺、批评的对象,说这不是美国,只是华特·迪士尼认为的美国,说它太消毒卫生,说它是通俗文化;说它永远天真无邪,说它远离现实世界——没有犯罪,没有污秽,没有贫困,也见不到少数民族、移民、同性恋;说它是彼得·潘(小飞侠)的Neverland(梦幻岛或新乐园)……

  其实这一切恰恰是华特·迪士尼的梦想。这梦想的最佳表现,以我唯一去过的洛杉矶迪士尼乐园为例,是它的Main Street,U.S.A.(美国大街)。

  在“美国大街”上那20世纪初期的街景,那市府邮局、火车站、救火站、冰棍店、药店、理发店、糖果店、电影院……不要说早已不存在,事实上,好像从来没有如此光明、宁静、美好地存在过。

  这是好莱坞制片场搭建的布景,它只给你一个印象和感觉。这条“美国大街”是让你逃离外面世界的丑陋、痛苦、创伤、杂乱、险恶、挣扎而铺造的。它怀念一个理想过去,追求一个理想的未来。这就是华特·迪士尼的梦,而他这个梦其实就是吸引着千千万万前来新大陆的人的美国梦。

  可是这条大街所吸引的又何止是贫苦移民?当洛杉矶迪士尼乐园开放之后没几年,发生了两起不大不小的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不大不小的启示。

  一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1959年访问完美国,回到莫斯科之后大发脾气,说行程是如此之紧张,以致无法安排他去迪士尼乐园参观。二是日本裕仁天皇1975年亲善访问美国,返回东京之后表示,他此行最大收获是在迪士尼乐园和米奇老鼠握手。

  唉!难怪日本不久之后即成为经济大国,也难怪苏联帝国早晚解体。这一东一西、一左一右的“二战”、“冷战”代表,原来都在向往迪士尼乐园的美国梦。

  现在回看,这个美国梦不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吗?讽刺的是——不,有意思的是——发达国家之外,今天拥抱全球化的,几乎都是曾经一度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或一党专政的发展中国家,而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和愤怒,却大半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培育出来的子女。

  还是回到浪漫现实吧。

  今天去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游客,百忙中偷闲,应该尽情享受,暂且不去理会这当中的讽刺和矛盾。只是不妨提醒自己,不论你在乐园搭乘任何列车,推动你抵达高潮、销魂、极乐、忘我境界的,不是人力,而是也在推动全球化的科技工程,外加一点浪漫和幻想。

  2005

  当你坐在昏暗的台下,望着台上那位魔术师拦腰锯断箱中美女的时候,你明明知道这是假象,你还是感到惊愕,还是哪怕暂时信以为真。

  这就是魔幻。魔术师让你我看到的,是他多年构思、设计、试验、制造出来的幻象。你我看不到的,也就是他不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一切后面的机关和运作。也就是说,他如何变这个戏法。

  就像时髦男女,只要你欣赏他们当时的形象,当时的酷,而不希望你看到他们之前的努力和汗水。

  当我们穿过迪士尼乐园的大门,我们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光明美好,充满欢乐的魔幻国土。我们,也许除了六岁小孩之外,也都明知这一切都是假象,但是情愿,尤其在付了真金白银之后,更是情愿暂时忘记所有现实考虑,情愿哪怕暂时信以为真。

  迪士尼先生的魔力广大,他和手下那批“幻想工程师”,不但设计出一个比一个精彩的娱乐节目,而且将这一切置放在一个完整的受控环境。从你进入乐园开始,你其实进入了一个被彻底控制的魔幻世界。

  在这里,何止是所有的娱乐被一套电脑系统操纵,连所有的服务人员的言行举止,都有一套既定的规矩。这就是为什么多年前在洛杉矶,当扮饰米老鼠的那个小子,脱下了头上那顶大耳朵帽罩去和一位儿童握手,不但那个小女孩吓了一跳,也把四周游客吓一大跳。至于他本人,则立刻给炒了鱿鱼。

  这个罪过可大了。他何止是破坏了米老鼠的形象。他根本就破坏了魔幻王国的魔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