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纽约(3)

2025-10-10 评论

  昨天,“阿姆斯特丹军器号”(Arms of Amsterdam)抵达这里。它在9月23日从新荷兰的“毛里求斯河”(现哈德逊河)出航。他们报告说我们那边的人精神良好,安稳地生活。有些妇女还在那里生了小孩。他们从印第安人那里以60盾的代价购买了“曼哈特岛”(Manhattes)。该岛面积为11000“摩根”(Morgens)。他们已在5月中播下了粮食的种子,并在8月中收割。他们送来这些粮食的样品: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卡内里的草芦籽、豆子和亚麻。

  上述船只所载货物如下:

  7246张海狸皮

  178½张水獭皮

  675张水獭皮

  48张水貂皮

  38张野猫皮

  33张水貂皮

  36张麝鼠皮

  此外还有许多橡木和山核桃木。

  谨此,

  蒙上帝慈悲,向崇高伟大的董事致候

  1626年11月5日,阿姆斯特丹

  阁下忠心的

  彼特·沙根(Pieter J. Schagen)

“法拉盛抗议书”,1657,纽约州档案

  先澄清一下有关抬头的中译,英文是“High and Mighty Lords”。这是尊称,但是考虑到这封信是下属写给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我也就直接将此尊称译为“董事”,而非“Lords”的一般含意,如君主、公爵、议员、大主教……也不可能使用金融“巨头”或文坛“泰斗”之类的形容词。

  好,既然有这么一封向当局报告的信,为什么至今还有争论?

  这封信是在19世纪中才被发现的。写信的人既不是交易当事人,也不是在场的见证目击者,而是一位负责收货的公司职员,根据他听船上的人的转告,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写的报告。此信既非地契,也没有提及任何地产交易合约,或有无此一合约;而即使有,也从未出现。

  其次,所谓的“60盾的代价”(大约值当时24块美金),是指相当于当时价值那么多钱的物品(锄头、斧头、铁刀、布匹、珠链、铝盆……)做交换,而非以金钱买地。

  至于“11000摩根”,则绝不可能正确。荷兰1摩根相当于两英亩多一点,即至少两万两千多英亩。而实际上,今天曼哈顿,包括近百年来填河成地,面积也不过一万五千英亩左右。但是这类错误可以被原谅。

  真正的争论是荷兰和印第安人对土地拥有权的观念有重大差异。也就是说,无论荷兰认为这笔地产交易多么公平合理,但是印第安人认为土地公有,谁都可以使用。印第安人很可能把这些锄头布匹珠链什么的,当作是白人来此逗留的善意表示,没想到从此曼哈顿就没他们的份儿了。

  再考虑到欧洲各个殖民国,像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俄国等等,以及独立后的美国,五百年下来,占领了南北美洲印第安人居住了几千上万年的全部土地,那荷兰这笔地产交易,似乎给人一种听起来好听点的感觉。就这样,24块美金的交易,也就变成了纽约建都之根据。于是,沙根这封信也就被当作纽约的“出生证明”。24块美金的传奇,也就应运而生。虽无神妙之感,但也够传奇的了。

荷属西印度公司时期新阿姆斯特丹(曼哈顿前称),油画,约17世纪中,荷兰国家档案,海牙

沙根的信,1626。荷兰国家档案,海牙

  今天回看,难道荷兰留给纽约的,只是这么一个传奇和一块地吗?

  好像每个国家社会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除了政治需要之外,新朝没有几句好话说前朝。荷兰殖民纽约也就吃了这个亏,才四十年,就给英国接收了。

  不说别的,美国史就多半以脱离英国统治独立为主,难怪今天连荷兰殖民根据地——纽约州的档案室仍有一大堆有待英译的荷兰殖民文献。

  然而,今天纽约和美国,即使熟悉荷兰殖民史的人数有限,也都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荷兰留下来的另一笔遗产。

  最明显的当然是贸易。荷兰西印度公司买下了曼哈顿,并在此设立交易站,其唯一目的就是贸易。相比之下,同时代英国殖民者都设法在这块新大陆上建立自己的乐园,宗教的或理想的,那以贸易为主的新荷兰就很突出了。纽约之所以成为美国以及世界经济首都,尽管一再出现像当前的金融危机,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