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恰好也是另一种探险,即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四十周年,我们不妨把五百年前的航海探险家和当代的航天探险家归为同类的开拓者。他们都在发现未知,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或航行过的水域,以开拓新的世界,同时名扬四海,永垂青史。当然,太空人在宇宙航行的时候,后面和下面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工程技术专家的支助,而无论是哥伦布、麦哲伦,还是哈德逊,则基本上是凭靠着个人的知识、经验、勇气、意志、自信、梦想,以及不止一点点追求名利的野心。
大历史背景为航海家打下了基础。文艺复兴启发了欧洲人的想象力,解放了思想,欧亚两洲已经有了相当的接触。马可·波罗的经历更是刺激了欧洲人对亚洲,尤其对中国的好奇心。只不过,无论南北水旱丝路都远长艰难,中间还有个伊斯兰教世界的种种障碍。到了15世纪,已经开始形成商业经济的欧洲,开始另谋途径,开发市场,殖民,贸易,掠夺……换句话说,想办法赚钱。
欧洲已经在南半球海域找到了前往亚洲的航路,但是都不容易走。无论是从欧洲向东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再穿过印度洋,还是向西线绕过南美的麦哲伦海峡,再横渡太平洋,都不好走。就算有了罗盘之类的航海仪器,不发生意外也要在海上走上一年两年。
因此到了16世纪下半期,欧洲各航海国都在推测是否可在北半球找到一条新的水路。
首先吸引欧洲人的是“东北通道”(Northeast Passage),即绕过北欧,再穿过俄罗斯北边海域到亚洲。哈德逊1607年和1608年两次探险,就是为其雇主,英国“莫斯科公司”(Muscovy Company)效劳而尝试。但尝试成功自古无,他的船两次都给冰困在俄罗斯和北冰洋之间的“新地岛”(Novaya Zemlya)。他失望失败而归,也失业了。
像哈德逊这类的航海探险家,理想和梦想几乎压倒一切。只要有谁相信并赞助他们,就为谁效劳。为西班牙王室服务的哥伦布是意大利人,麦哲伦是葡萄牙人。这有点像是今天来美国金融电子企业工作的外国专业人才,或职棒大联盟,全美职篮NBA的外籍兵团,也有点像我们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待价而沽。就这样,当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得知这位大航海家在伦敦失意失业,且被英国限制出境,就偷偷地把他接到了阿姆斯特丹。
17世纪是荷兰世纪。这猛一看的确有点不可思议。刚脱离西班牙统治而独立,面积窄小,长年和海水斗争,全国人口还不到两百万,却先后打败了西班牙和英国而建立了海权。看来荷兰比谁都更早就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不必再像以前的波斯、亚历山大、罗马、成吉思汗那样征战异域,侵占领土,臣服人民,才能号称帝国。贸易也可以。少流血,少死人,而且还赚钱。
独立前后的荷兰出现了一股非常诱人的吸引力——容忍。它不但接受而且欢迎欧洲各地那些受到宗教、政治、经济、社会迫害的流亡者。大思想家如法国的笛卡尔、犹太哲人斯宾诺莎、英国的洛克,都曾因这种容忍精神来此躲避或移居。而且也是这种容忍精神,加上自由贸易,吸引了各地各行各业的人才和劳力,为荷兰打下了一个扎实的经济基础,建立了现代化商业金融体系(证券、股票、信贷、期货、交易所……)。而且也不能忘记这个时代的荷兰,重商之余,还孕育出伟大画家伦勃朗和维梅尔。
地不大,物不博,人不多,小小一个荷兰却成为17世纪全球化商业帝国。其殖民地、交易站、商馆,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亚洲一地就有日本、明末清初之台湾、印尼。可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所享有的权利和权力,只限于垄断南半球海陆的亚洲贸易,如果其他殖民国在北半球找到或开辟一条通往亚洲的水路,它的利益和海权必定受到冲击。法国此时也在争取哈德逊,连英国都在后悔让这么重要的一位航海探险家给溜走了。
荷兰东印度公司先走了一步,给了哈德逊一艘新帆船,大约七十英尺长、三桅杆的“半月号”(Half Moon),以及十几名英荷两国水手。他自己还带了十几岁的儿子约翰上船作学徒,但是公司合约规定他只能去探寻“东北通道”。“半月号”1609年春出海,但刚过挪威,哈德逊就立刻改道,向西横渡大西洋,三千英里之后,他看到了北美大陆。
这不可能只是哈德逊灵机一动。他知道此举违反了公司合约规定。或许他觉得如果在北冰洋群岛和北美大陆之间,给他找到了他梦想中存在的那条可从欧洲驶往亚洲的“西北通道”(Northwest Passage),可以将功折罪。但是这是回去之后的问题,眼前的危机更为切身迫急。他必须,而且竟然说服了那些几乎造反的水手追随他去冒险犯难,去寻梦。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