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公园第一段2009年开放之后,我去逛了几回。一流设计、一流景观。直直弯弯的高架上,有花草、曲径、树木、座椅,还在几处保留了当年的铁轨,以缅怀19世纪工业纽约。每次去,都会看到各种年纪的本地外地游客来此休闲、散步、瞭望远方,观赏曼哈顿这最新一景。然而,总有一个幻影困扰着我。
去年一个晚秋黄昏,我靠在高架公园一条木椅上,遥望前方哈德逊河及徐徐下沉的落日,脑中幻影似乎化为一个错觉——我在北京城墙公园,瞭望着西直门和夕阳。
2009年在北京,我收到朋友送的一本书,是2005年花生文库出版的《梁陈方案与北京》。“梁陈方案”我闻名已久,不过都是从二手资料。是在这本书中,我才首次读到梁思成和陈占祥合写的1950年“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全文,二人在第二节最后一段说:
……其实城墙上面是极好的人民公园,是可以散步、乘凉、读书、瞭望远景的好地方……
高架铁路。报废之后,公园之前
高架公园侧广告板公共艺术
高架公园旧铁轨,缅怀19世纪工业纽约
梁陈建议提出之后没有几年,北京城墙还是一段段全给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公路二环。
去年那个晚秋黄昏,高架公园上呈现的刹那幻影,是一个时空倒置的错觉,也或许是一个梦灭的反照。
一个城,哪怕花了三十年,最终还是把一个作废的钢铁老建筑高架,变成了一个人民公园;而另一个城,只需短短几年,即把一座好几百年历史的文化古迹老城墙,变成了二环,一座钢筋水泥的新长城。
高架变公园,城墙变公路,物换星移。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妨大胆梦想一个未来景观。
大胆梦想多年之后,因各方面的进展和变化,京城二环,就像纽约高架铁路,也失去了作用。后代又一批有梦想的人,不忘梁陈建议,也或许受到高架公园的启发,终于把这座城墙遗址上升起来的钢筋水泥老二环,变成了一个高架人民公园,一个环城空中花园,可以散步、乘凉、读书、瞭望远景。
2012
是哪一年我不记得了,总之,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台北有了美军顾问团,中山北路也出现了一些酒吧和吧女。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一个暑期下午,还在念初中的我,刚从国际戏院出来,正在取自行车的时候,对街一个感觉上有点不寻常的场面突然吸引住了我。
首先入目的是她那一双赤裸、修长、丰满、洁白的大腿,黑色高跟鞋,更有那条鲜红的超级短裤。上身配的是一件无袖衬衫,身旁是陪她逛街的一位高大美军。我的老天!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中国女人敢如此惹火地打扮,如此大胆地暴露,更如此招摇地过市。
几乎就在我注意到她的同时,我发现她身后已经跟随了指指点点的不少人,而且没有走完半条街,突然之间,有几乎上百人将他们二人包围了起来,有人叫骂,有人甚至于动手推或摸她膀子。美国大兵发现情况不妙,急忙一手搂住她,另一手推开人群,相当吃力地躲进了“四姊妹咖啡馆”。不到十分钟,一辆美军吉普车,载着两个美国宪兵和两个中国宪兵,前来解围。
台湾师范大学三年级,台北,1958(作者提供)
第二天好像只有一家报纸简单地报道了这个事件。我想,除非像我这样当时在场的目击者,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想象这个场面的震撼力,更不要说这个小小事件所可能含有的任何意义。但是在不扯得太远的前提下,那天下午在西门町围困长腿女郎和她美军男友的群众,部分人的下意识心理,相当接近多年后因刘自然案而围打美国“大使馆”和新闻处的部分群众的部分下意识心理。
前一个是今天肯定没有几个人会记得的小事件。一个一闪而去的街景,小得我无法更清楚地回忆。后一个是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大得我也无法去完整地回忆。然而,在这两者之间,却正是我的脑海中的50年代台湾。但不论我要回忆的大小事件是我亲身经历或目击,还是耳闻,回忆本身却是很微妙的,甚至于相当狡猾。同时,一不小心,就非常可能被指责为在怀旧,在自我过一次温情旅游之瘾。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