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坐吧台,也可以坐餐桌。再看菜单,不提其他海味,光是生蚝就有几十种。你选上半打一打生蚝生蛤。再一杯冰啤酒,你可以幻想你回到了老纽约,唯一的差别是,生蚝已经不是一分一个。
不饱的话,也不必点什么主菜,叫一碗“新英格兰蛤蜊浓汤”(New England Clam Chowder),或一碗“炖蚝”(oyster stew)……过完瘾之后,你大概不会忘记此顿生蚝给你的快乐享受。
同时,即使你无法想象回到老纽约,尤其是四周总有人在打手机,那你也至少尝到一点点老纽约吃生蚝的气氛。
想想看,有上好生蚝可吃,有冰啤酒可喝,又在21世纪稍微感受到一点点老纽约,你还能要求什么?
后记:回到现实,今年4月20日,墨西哥湾内“英国石油公司”(BP)的深海油井钻台爆炸起火倒塌。水下五千英尺深处的油管破裂,至今无救,更已严重污染了美南沿湾各地,包括今天全美一半以上蚝产的路易斯安那州。生蚝是一道美味,吃生蚝更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可是,此时此刻,考虑到当地受害各州的渔民、虾民、蚝民(及其他无数行业),因这场空前的石油灾难及其环境生态污染后果,使存在了几世代靠海吃饭的生活遭到了致命打击,实在难以站在远处回味生蚝之美。而当我在此感叹老纽约生蚝时代消失的同时,即使你最乐观的估计,也很难没有这个预感,就是,这场大灾大难真可能演变成美国生蚝时代尾声的前奏。
2010
——人才济济,树木稀稀
从曼哈顿下城百老汇大道我家开始,东西南北各走上几条街,除了两三个小公园之外,我曾经数过,街道两旁的树木不过十几棵,而且没有一棵像点样子,更没有一棵可以在下面乘凉。怎么搞的?怎么这个人才济济的国际大都会,其树木竟然如此稀稀?
不错,这里指的只是曼哈顿,纽约市五个区的一个区。但是,直到1898年,这五个原本各自独立的城镇才合并为今天的大纽约。
其他四个区的街道树木都比较多。只有曼哈顿,难得有那么几条街上会有树荫。怎么回事?我跟你说,不容易。
四百年前,当荷兰西印度公司发现了曼哈顿,并在其南端建立了交易站的时候,这个不过1.5万英亩的小岛,可以说是一片处女地。有山有树,有溪有湖,有鹿在跑,有鱼在跳,有鸟在叫。
中央公园树木图,局部
在中央公园船坞,纽约,2006(谭爱梅摄)
这个自然面貌,尽管一直不断有人口增长、市区扩展、农地开垦,但是在荷兰和英国殖民时期,大致上没有太大的改变,直到美国独立。
整整二百年前,纽约市政府通过了一个都市规划方案,即所谓的“1811年格状计划”(1811 Grid Plan),彻底改变了曼哈顿岛的原始景观。
可别小看这个听起来像是又一份官僚文件的都市发展计划。想想看,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纽约人口不到10万,聚集在这个不过13英里长,1至2英里宽的曼哈顿岛最南端,大约2平方英里的范围内。其他都是原野,有山有树,有溪有湖。
而这个“1811年格状计划”,尽管保留了当时的市区(大体上一直保留至今),但是要把市区外整个那片原野,有山铲山,有水填平。虽然市政府也在设法保留林木,但是可以想象大部分的树还是免不了成为这个愚公移山都市规划的牺牲品。当然,这是一个目标长远的都市建设方案,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才算落实。可是,今天你看到的曼哈顿市容,其南北大道和东西横街,也正是按照这二百年前确定的棋盘式格状都市规划方案扩建出来的。
可是当初又怎么会搞出如此一个大刀阔斧的都市计划?二百年前的纽约都市发展计划,究竟不是大约同时期的伦敦、巴黎,或近二十年来的北京,不是古城现代化,曼哈顿当初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从最基本的角度来看,其中心思想是荷兰留给后代纽约的一笔遗产。当初西印度公司之所以在曼哈顿建立交易站,其首要目的,其唯一目的,只是贸易。这个商业精神也正是“1811年格状计划”所继承的一个主要考虑,即一步步将曼哈顿岛上的原始山丘湖溪林树,铲填砍伐之后成为平地,再一步将一切可以,也应该埋在地下的基础设施全埋在地下,再一步步把地面街道铺上碎石柏油水泥,再一步步在其上盖起房舍和日后的摩天大楼。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