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如此这般,还不如在本国较好的大学里学习自己喜爱的文学。以过慎重考虑,
杨绛告诉父亲不想到美国留学,想报考清华研究院读文学。
后来她果然考上了清华,还因此认识了钱钟书。她的父母便开玩笑说:“阿季
(杨绛)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那时,清华
大学的女生还不多,研究院里的女高材生当然更少。女生要在大学里找个男朋友,
真是太容易了。而杨绛非常独特,她不像一般女大学生那样爱打扮,她衣着朴素,
甚至显得有些土气。可她毕竟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大律师杨荫杭的女儿,名门闺秀,
又是美国教会大学毕业,比起国内一般国立私立大学来,东吴大学的毕业生气质上
更神气。她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
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了解当时清华的人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
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她仍芳心未许,或许是天意,
她等待一个人——等待着后来相识的钱钟书。
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不久,就知道已是三年级本科生的钱钟书的赫赫大名
了。钱钟书名气真大,新生一入校便都会知道他。但他的架子太大,一般低年级的
学生根本不敢冒昧去拜访他,所以许多新生都有觉得他很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风采。
1932年春天,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日子,杨绛结织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才子。
杨绛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钱
钟书的个头不高,面容清癯,虽然不算风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在目光
中闪烁着机智和自负的神气。而站在钱钟书面前的杨绛虽然已是研究生,却显得娇
小玲珑,温婉聪慧而又活泼可爱。钱钟书侃侃而谈的口才,旁征博引的记忆力,诙
谐幽默的谈吐,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人一见如故,谈起家乡,谈起文学,兴致大增,谈起来才发觉两个人确实是
挺有缘份的。1919年,8岁的杨绛曾随父母到钱钟书家去过,虽然没有见到钱钟书,
但现在却又这么巧合地续上“前缘”,这不能不令人相信缘份!而且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与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又都是无锡本地的名士,都被前辈大教育家张謇誉为
“江南才子”,都是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真所谓“门当户对,珠连璧合”。当然
最大的缘份还在于他们两人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
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
正是“当时年少青衫薄”的时候,这位清华才子与这位“清水芙蓉”的南国佳
人相爱了。他们没有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是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心灵上沟通理
解,文学成了他们爱的桥梁。钱钟书的名士风度,才子气质,使他们的恋爱独具风
采。他隔三差五地便约杨绛写诗,有一首竟融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入诗,他自己说:
“用理学家语作情诗,自来无二人。”其中一联:“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
不牢。”他把自己的刻骨相思之情比作蛇入深草,蜿蜓动荡却捉摸不着;心底的城
堡被爱的神箭攻破,无法把守。宋明理学家最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钱钟书
却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些理学家道貌岸然的语录“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变
成了自己的爱情宣言,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吧。
有谁不愿去怜爱这样的才子呢?这位南国佳人很快就被钱钟书这支独一无二的
爱情神箭给“俘虏”了。
1933年夏,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清华校方早
有意让他留校或在西洋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约在三四年级时,罗家伦校长特
地将他叫去,把破格录取他的经过告诉他,言下之意希望他留下来,但他一概谢绝
了。
清华大学留不住钱钟书,伦敦大学再次请他去英国,他没有应允。钱钟书另有
选择。他父亲当时在光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身体欠佳,便召他赴上海,到光华大
学任教,这大概是钱钟书南返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钱钟书已有足够的治学
能力,他的知识大都有缘于自学,他不愿再听课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