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文集(111)

2025-10-10 评论

三省沦陷,华北也岌岌可危。到了1933年,学生屡屡请愿、游行,清华大学的秩序

几乎不能正常维持。此时的大学生忧心国事,已无心安坐于教室之中。东北局势不

安定,这是钱钟书南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这样,钱钟书暂别仍在清华读书的心

上人杨绛,来到了光华大学。可他们的书信不断,钱钟书的情书仍一封赶着一封。

“黄道吉日”缔结良缘

1933年初秋,钱钟书从清华毕业后在家度假,还没有把他与杨绛的关系告诉父

亲,只是与杨绛书信往来谈情说爱。

一天,杨绛给钱钟书寄来一封信,不巧被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

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了。待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杨绛大加赞赏。杨绛在信

中对钱钟书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

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在老先生看来,杨绛

真大方懂事,能体贴对方父母,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来说,杨绛是再适合不过的好

女孩。老先生为自己一心只知道读书的“痴气”儿子感到欣然,他也不待征求儿子

的意见,便自作主张,直接提笔给未过门的儿媳妇写了一封信,把她大大夸奖一番,

并郑重其事地把儿子“托付”给她。

杨绛也把钱钟书介绍给自己的父亲,杨荫杭先生非常赏识钱钟书。两人门当户

对,甚是般配,本当就定了下来,但结婚前还多一道“订婚”礼不可少。本来,两

人完全是自由恋爱的,但还得颠颠倒倒地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钱钟书由

父亲领着,羞羞答答地来到杨家,见杨绛的父母亲,正式求亲,然后请出男女两家

都熟识的亲友作为男家女家的媒人来“说媒”,然后是订婚。当时杨绛的父亲正值

生病,诸事从简,但还是在苏州一家饭馆举办宴席,请了双方的族人至亲好友。订

婚礼仪相当隆重,来了不少人,钱钟书的族兄钱穆也参加了。

订过婚后,杨绛正式成为钱钟书的“未婚妻”,不过她还在大学,仍要回清华

读书,钱基博介绍钱穆与她同行,一路照顾她。钱钟书仍在光华大学教书。不觉又

是草木摇露为霜的秋天了。

在这凉风瑟瑟的晚秋,钱钟书第一次感到离别情怀的滋味,他想起了远在北京

的杨绛。他知道杨绛想家想得很厉害。要是自己在清华,在杨绛的身边,她或许能

减少些思家之情的。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1934年初春,他急不可待地来到了北

京,见到了心上人。半年多离别,该有多少话要向心上人倾吐呀。可是,紧紧地拥

着心上人,一向口若悬河的钱钟书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行热泪从两人的脸上悄

悄滑落……

钱钟书在光华大学教书一年有余,到了1935年春,他参加了教育部第三届庚子

赔款公费留学资格考试。当时国民党教育况且英国退还的庚款奖励国内成绩优秀的

青年到英国留学,但这种公开招考的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全国总计只有20多个名额,

而钱钟书所报的英国文学只有一个名额。他报了名,他自信以他的英文水平不需要

什么功夫的。据说那年清华大学许多准备报考的人听到钱钟书也去参加考试,都吓

得不敢去报考了。果然名不虚传,成绩下来,他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

钱钟书立即把这一消息告诉杨绛,希望她能与自己一道赴英留学。杨绛心里知

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被娇养惯了,除了

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

侍候他。”正好那时杨绛即将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每年都准许送学生出国留学,

唯独外国文学专业不能出国。杨绛最后作出决定,与钱钟书结婚,打算不等毕业就

伴随钱钟书一同出国。此时杨绛还需要一门课大考,于是她同教师商量,采用论文

形式代替,终于提前一个月毕业。

时间仓促,杨绛来不及写信通知家里,便打点行李,乘火车回苏州。她想家想

得厉害,下午一到家门口,行李还撇在家门口不顾,便飞跑进父亲屋里。

杨绛把自己提前毕业以及和钱钟书一同出国的打算告诉父母,她的父母很赞成

女儿的决定,立即为她置办嫁妆,准备与钱钟书完婚。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