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文集(113)

2025-10-10 评论

地挥手作别。杨绛被安排在菜园班看菜园。她这个菜园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远,钱钟

书此时改任专职通讯员,每次收取报纸信件都要经过这片菜园,夫妇俩经常可以在

菜园相会。两人坐在水渠边晒晒太阳、谈谈话。钱钟书还经常写信给她,写些所见

所闻、杂感、笑话和诗词。鱼雁往来,给他们生活增加了慰藉。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72年才结束。

“文革”结束后,钱钟书杨绛获得了自由,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中。浪

费了整整10年的光阴,钱钟书夫妇俩决定整天闭门自守,什么地方也不去了,终日

沉入自己的学问事业。被选为政协委员的钱钟书也总是因病“逃会”,不理“政事”。

如今,钱钟书、杨绛都是八十七八岁高龄的老人了,对他们来说,一切的名利都如

浮云,唯有时间重于黄金。他们对人生这一关早已参透,乐乎天命,任其自然。 

附录杨绛先生二三事作者:钱碧湘

我认识杨绛先生,是由钱锺书先生介绍的。

那是在1970年秋,河南息县学部(“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的简称,中

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五七干校在中心点上开大会,哲学所、文学所、外文所的队

伍挨在一起。会间休息,我正和哲学所周礼全先生闲话,忽然望见钱先生和杨先生

就在近处。周先生和他们是住同楼的邻居,他乡遇故旧,分外热情。我下干校后认

识了钱先生,却尚未认识杨先生。钱先生替我做了介绍。初次见面,无非是客套寒

暄。杨先生从北京下来不久,我遂问:“女儿好吗?”杨先生笑眯眯地答道:“好

的,好的,谢谢!”我没话找话,又问:“女婿好吗?”杨先生仍然笑眯眯地答礼:

“好的,谢谢。”他们走后,周先生转身责备我:“你怎么问她女婿?他们的女婿

自杀了!你难道不知道?”啊呀!我真该死!我一点儿都不知道。初次见面,我这

样失礼,戳了她心中巨创,杨先生竟然笑面不改。她的自制忍耐,令我惊服。她的

宽容大度,令我感佩。她的笑容就此深深地印在我心上。

他们的女婿我有印象,是个老老实实的人。多年后我听说,文革中,他是属于

中间偏右的,对校内几个造反派头头持反对态度。1969年冬,钱先生已下放干

校,他的女儿钱瑗在北京一个工厂劳动,其夫得一在另一个地方劳动。两人的休息

时间不同,小夫妻俩难得同时回家。得一独自回来,便会和杨先生说说见闻。开始

整“5·16”时,他感到很奇怪,回家来对杨先生说:“还真有‘5·16’!

看来我反对左派倒对了。谁是‘5·16’,交待了不就完事了吗?”谁知他后

来被反咬一口,被诬陷为“5·16”的组织者,咬定他手中掌握着“5·16”

名单,逼他交出黑名单。他自然交不出,心里又气又急。这次回家,他对杨先生说

起自己的苦恼:“我不能顶撞工宣队,我也不能顶撞群众,我又不能编瞎话害别人,

我又不会说谎。妈妈,我心里乱得很,没心思去理发店。我又不愿意囚首垢面地走

出去见人。妈妈,您替我理个发吧!”杨先生是一流的理发师,钱先生、钱瑗理发,

都是杨先生亲自动手。钱瑗看得手痒,就拿得一的头练手。钱瑗手艺差,总把头发

理成一个个台阶,理到一半,得一常常大叫“妈妈”。钱瑗就笑他:“你又叫妈

妈救命了!”这次女婿提出要杨先生理发,杨先生一边替他理发,一边宽慰他:

“得一,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挫折,晚遇到不如早遇到,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

一家人都是支持你的。”不料,这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理发!过不多久,钱瑗回

家说:“得一失去自由了。”又过一段时间,他就屈死在北师大自己的宿舍里。后

来落实政策,他的问题得到澄清,开了追悼会,发还了骨灰,发放了抚恤金。最近

提起此事,杨先生还痛心地说:“女婿最后一次理发,还是我亲手替他理的。”

文革骤起,干面胡同十五号高知楼里的权威纷纷坠落九天,“斯文扫地”。钱

家更是大难临头,家破人亡。于是,有人乘人之危,挨门挨户去“借钱”,开口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