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文集(12)

2025-10-10 评论

稻田附近。即当日雷等为《译书汇编》及《国民报》④撰文之所。留学生恒假其地作聚
会集中点。”那时有某日本舍监偷吃中国留学生的皮蛋,又有个日本下女偷留学生的牙
粉搽脸。我听父亲讲过“偷皮蛋舍监尝异味,搽牙粉丑婢卖风流”的趣闻。但从不知道
父亲参与译书并为《国民报》撰稿的事。我大姐只知道父亲会骑自行车,因为看见过父
亲扶着自行车照的相片,母亲配上小框放在桌上。

  ③第一辑191页。一八九九年上海南洋公学派留东学生六人(我父亲是其中一个,
杨廷栋、雷奋和其他三人的名字都是我经常听到的)。
④《国民报》是最早提倡覆清王朝的刊物,它以鼓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而具特色
——《中国民国史》132页。

冯自由的《革命逸史》①和《中华民国史》②都提到留日学生的励志会里有激烈派
和稳健派之分;激烈派鄙视稳健派,两派“势如水火”。我父亲属于激烈派,他的一位
同窗老友属于稳健派。他们俩的私交却并不“势如水火”。我记得父亲讲他们同班某某
是留学生监督的女婿,一九○○年转送到美国留学。同班学生不服气。我父亲撺掇他那
位稳健派朋友提出申请,要求调往美国,理由是同窗杨某(父亲自指)一味鼓吹革命,
常和他一起不免受他“邪说”的影响。我不知道那位朋友是否真的提出了要求,反正他
们的捣鬼没有成功。
《中华民国史》上说③“江苏地方革命小团体发生最早,一九○一年夏留学生杨荫
杭回到家乡无锡,聚集同志,创设了励志学会。他们借讲授新智识之机,宣传排满革
命……”。据说这段历史没有错。我不明白他怎么卒业前一年回乡,大概是暑假回乡吧?
我父亲一九○二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当时称“东京专门学校”)本科卒业。④回
国后和雷奋、杨廷栋同被派往译书馆译书。⑤最近我有一位朋友在北京图书馆找到一本
我父亲编译的《名学教科书》(一九○三年再版)。想就是那个时期编译的。孙宝恂光
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一九○三年)日记里曾提到这部书:“观《名学》,无锡
杨荫杭述。余初不解东文哲学书中‘内容’、‘外延’之理,今始知之。”⑥

  ①第一辑151页。
②132页。
③293页。
④见房兆楹辑《史料丛刊》之一(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出版,一九六○)内
《日本留学生题名录·卒业留学生附录》。
⑤见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一)第72页。译学馆前身是
“北京同文馆”。庚子后,京馆改称译书馆。
⑥《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上册609页。

译书馆因经费支绌,一九○三年停办。我父回到家乡,和留日学生蔡文森、顾树屏
在无锡创办了“理化研究会”,提倡研究理化并学习英语。我母亲形容父亲开夜车学理
化,用功得背上生了一个“搭手疽”,吃了多少“六神丸”。我记得父亲晚年,有一次
从上海回到苏州,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和我母亲讲“理化会的大成就”。有一个制造“红
丸”(即“白面”)的无锡人,当年曾是“理化会”的成员,后来在上海法租界居住,
在他家花园的假山洞里制造“红丸”(有法租界巡捕房保护)。他制成的毒品用铅皮密
封在木箱里,运到法国海岸边,抛入海里,然后由贩毒商人私运入欧洲。那个人成了大
富翁。我父亲慨叹说:“大约那是我们唯一的成绩吧?”
东京《国民报》以英国人“经塞尔”名义发行。“经塞尔”其实是冯自由的父亲冯
镜如的外国名字,借此避免清公使馆的干涉。报中文字由某某等执笔,其中有我父亲。
后来因资本告罄停版。一九○二年在上海发行的《大陆月刊》继续鼓吹革命,实际上是
《国民报》的变相。我父亲仍然是《大陆月刊》的执笔者。②
抗战胜利后,我在上海,陈衡哲先生请我喝茶,会见胡适。他用半上海话对我说:
“我认识你的姑母,认识你的叔叔,你老娘家(苏沪土语“尊大人”的意思)是我的先,
据说他那时在中国公学读书”③。钟书对我说,胡适决不肯乱认老师,他也不会记错。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