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文集(17)

2025-10-10 评论

是外国人。他每次来就抽一点血,拿一点大便,送往上海化验,要一个星期才有结果。
检查了两次查不出病因,病人几星期发高烧,神识都昏迷了。我母亲自作主张,请了一
位有名的中医来,一把脉就说“伤寒”。西医又过了一星期才诊断是伤寒。父亲已经发
烧得只说昏话了。他开始说的昏话还是笑话。他看我母亲提了玻璃溺壶出去,就说:
“瞧瞧,她算做了女官了,提着一口印上任去了!”可是昏话渐渐变为鬼话,说满床都
是鬼。家里佣人私下说:“不好了,老爷当了壳隍老爷了,成日成夜在判案子呢。”
我记得有一夜已经很晚了,家里好像将出大事,大家都不睡,各屋都亮着灯,许多
亲友来来往往。我母亲流着泪求那位名医处方,他摇头断然拒绝。医生不肯处方就是病
人全没指望了。我父亲的老友华实甫先生也是有名的中医,当晚也来看望。他答应我母
亲的要求“死马当活马医”,开了一个药方。那是最危急的一夜,我父亲居然挣扎过来。
我母亲始终把华实甫先生看作救命恩人。西医却认为我父亲自己体力好,在“转换期”
(crisis)战胜了病魔。不过无论中医西医,都归功于我母亲的护理。那年大除夕,我
父亲病骨支离,勉强能下床行走几步。他一手扶杖,一手按着我的头,慢慢儿走到家人
团坐的饭桌边。椅里垫上一条厚被,父亲象征性地和我们同吃了年夜饭。
父亲病情最危急的那一晚,前来探望的人都摇头喟叹说:“唉,要紧人呀!”“要
紧人”就是养家人,我们好大一家人全靠父亲抚养。找叔叔在美国学统计,学成回国,
和订婚多年的婶婶结婚,在审计院工作,不久肺病去世,遗下妻女各一。我老家就添了
我一位寡婶和一个堂妹。我们小家庭里,父母子女就有八口人。我常想,假如我父亲竟
一病不起,我如有亲戚哀怜,照应我读几年书,也许可以做个小学教员。不然,我大概
只好去做女工,无锡多的是工厂。
我父亲满以为回南可以另找工作,没想到生了那么一场重病。当时的社会,病人哪
有公费治疗呢!连日常生活的薪水都没个着落呀。我父亲病中,经常得到好友陈光甫先
生和杨廷栋(翼之)先生的资助。他们并不住在无锡,可是常来看望。父亲病中见了他
们便高兴谈笑,他们去后往往病又加重。我虽是孩子,经常听到父母谈到他们,也觉得
对他们感激。近代史所调查的问题之一是问到杨廷栋的后人是谁。惭愧得很,我虽然常
常听到杨翼之的名字,却从未见过面,更不知他的后人——我实在很想见到他们,表达
我们的感激。①

我父亲病后就到上海申报馆当“主笔”(这是我大姐的话,据日本人编的参考资料
②我父亲是“上海申报社副编辑长”)。那时候,我已经和三姐跟随大姐同在上海启明
女校读书,寄宿在校。老家仍在无锡,我们那个小家一九二○年秋搬到上海,租居两上
两下一宅弄堂房子。暑假里,有一天,我父亲的老友接我们到他家去玩。那位朋友就是
和我父亲同窗的“稳健派”,后来参与了和日本人订“二十一条”的章宗祥。我父母讲
到“二十一条”的时候,总把这位同窗称为“嘴巴”。据我猜想,大约认为他不是主脑,
只起了“嘴巴”的作用(我从没问过,但想来猜得不错)。我记得父亲有一次和我讲到
这件事,愤愤地说:“他们喊喊喊喊喊,只瞒我一个!打量我都不知道吗!”我想,
“嘴巴”是不愿听我父亲的劝阻或责备吧?我们家最初到北京,和他们家好像来往较多,
以后就很疏远了。我记得在上海只到他们家去过一次,以后只我二姑母带着七妹妹去了
一次,父母亲没再去过。

  ①一九九二年,我得到杨翼之先生外孙女的信,欣知遥寄的感激已经寄到。
②《亚洲问题讲座》第十二卷,尾崎秀实主编《亚洲人名辞典》,昭和十五年(一
九四○)创元社刊

他们是用汽车来接我们一家的,父亲母亲带了两三个女儿同去。我还是个小土包子,
没坐过汽车。车穿过闹市,开进一个幽静的地区。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只听得一声声悠
长的“知了”、“知了”。进门就看见大片的绿草地,疏疏落落的大树,中间一座洋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