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八方(84)

2025-10-10 评论

    在郑霍山研读的毛泽东的著作中,最让他五体投地的还是《矛盾论》和《实践论》。毛泽东的关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论述,尤其是关于辩证法的学说,关于一分为二的学说,关于内因可以转化为外因、外因也可以转化为内因,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论述,让郑霍山感到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夜深人静回忆这一年多来的经历的时候,他对辩证法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想当初他对汪亦适动员他起义持暧昧态度,最终导致他被俘,继而又导致他以历史和现行双料反革命的身份身陷囹圄,这从表面上看是坏事。可是,如果没有这个经历,他怎么会有自我反省的机会,怎么会有读到毛主席著作的机会,即便有这个机会,又怎么会有如此刻骨铭心的感受和融会贯通的体会?
    心中有了追求,郑霍山的日子就不那么难受了。他现在再也不会因为监狱里的茅房肮脏不堪难以下脚而同管教干部大吵大闹了。茅房肮脏不要紧,他可以克服,还可以亲自动手打扫。他利用劳动间隙时间,主动打扫厕所。他再也不会因为伙食油水太少而在伙房大发牢骚了。伙食太差,是因为物资短缺,他主动向管教干部提出,应该增加饲养猪羊,一部分用来改善监狱的生活,一部分提供给皖西党政机关。后来朝鲜战场传来消息,志愿军吃不饱,郑霍山又干脆提议,在监狱里开办食品厂、罐头厂,把劳教犯的劳动成果做成成品,运往朝鲜。郑霍山不光是积极地提建议,更是不辞辛苦地承揽了很多义务劳动。
    郑霍山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样会改变他的命运,因此他的劳动就是死心塌地的,不是瞻前顾后的。
    三十里铺劳教农场的管教干部和领导惊异于郑霍山的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般的来历不明的变化,缺乏思想准备。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伙计居然写了几本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字字句句,实实在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对自己一点都不留情,剖析了自己家庭的剥削本质,个人的人上人的腐朽观念,解放初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糊涂认识,破坏新政权发牢骚散布谣言的犯罪事实,无不清清楚楚记录在案。三十里铺劳教农场的领导被感动了。说实话,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劳教犯的革命的彻底性,襟怀坦白义无反顾的精神,刨根问底解剖灵魂深处阴暗动机的勇气,是他们中很多人都不具备的。真正的革命者是无所畏惧的。这话是谁说的?不知道。然而在50年代初,三十里铺劳教农场的领导就是这么评价79号劳教犯郑霍山的。
    自从舒氏二姐妹来探视之后,郑霍山除了学习毛主席著作之外,手里又多了一本读物,是舒云展暗中交给他的一本《经络探微》。郑霍山对中医本来是排斥的,他曾一度认为中医是故弄玄虚、装神弄鬼,但因为这本书是从舒云展的手里转来的,感觉就不一样。他不在乎书的内容,他在乎的是舒云展留在书里的气息。他太渴望女人了,即便是关在牢里,也挡不住他思春,那种欲望甚至更加强烈。他不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过去他爱上舒云舒,丝毫不掩饰他对那具漂亮身体的感官需求,在他的心目中,那是一连串的人体器官的组合,娇嫩的嘴唇、坚挺的Rx房、鲜艳的乳头、平滑的腹部、修长匀称的双腿……
    惜乎哉名花有主。他蔑视肖卓然,但并不嫉妒。他终于见到了舒云舒的替身。她的那个双胞胎姐姐,比舒云舒一点儿也不差,甚至更文静、更矜持,好像还更像美女。他想象着出狱之后同舒云展约会,他再也不能那样无理取闹了,他要果断地采取行动,他要从根本上占有她。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他的生活变得劳累而又充实。他又有了自己想念的女人。他像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那样如饥似渴地幻想着他和舒云展之间的种种事情,这种幻想让他激情倍增,也让他凭空多了出狱的迫切愿望。
    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窗外的杨树哗哗地落叶。蓝天上,偶尔能看见南飞的雁群。他期盼着舒云展再来探视,然而三个多月过去了,舒云展还是没有来。这时候,他的心里充满了惆怅。突然有一天,他担心起来,他担心在他坐牢的这段时间,舒云展找了婆家,就像舒云舒那样,愚蠢地把自己嫁出去,嫁给一个像肖卓然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白面书生,那他就彻底一无所有了。舒云展带来的那本《经络探微》,郑霍山是几天以后才认真翻阅的。他不相信所谓人的身体就是宇宙的说法,更不相信天地人一脉相承的说法。但是他在翻阅那本医书的时候,突然看见了他熟悉的笔迹。那个笔迹让他震惊、让他惶惑。那是他崇敬的恩师宋雨曾的手迹。显然,这本《经络探微》已经被宋雨曾翻阅了数遍,书的四角已经起了卷毛。那些笔迹都是宋雨曾加上的注解和心得。这使他的感觉很矛盾。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徐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