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助听得人神,一个脱离政治舞台的政治人物常会产生的失落、惆怅之色溢于脸孔。默然良久,他伤感道:“唉,老弟呀,我这次怎么会栽这么大的跟斗?”
周惠想了想,身子靠近过去:“老兄,你把一宝全押在了毛主席身上……”
刘建勋怔了怔,不悦道:“你老弟现在说这个话了,老人家在世时,谁不是紧跟老人家,中国历史考验过的嘛……”
周惠抬手截止:“你这么说也是武断了,庐山会议我要是紧跟,下山我就是省委第一书记。”
刘建勋又是一怔,微有赧颜:“那是的……”他略一沉吟,又不服道:“可是,有几个没紧跟的?从大革命开始,到井冈山,到延安,直到解放战争,事实都证明了老人家的正确。排斥老人家,不跟老人家,革命就失败,就受损失。这难道不是事实?在中央苏区,主席经常是少数,可真理就在他手里……”
“你说的那是事实。主席讲过一句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怎么理解?”周惠不等刘建勋回答,又继续讲下去:“现在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已经有了眉目,绝大多数人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极少数人仍坚持有两个标准,说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和指示也是一个标准。要是照你的逻辑,那么你要是在台上,也会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
刘建勋沉吟未语。
周惠笑道:“老兄啊,是实践检验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而不是相反。”他无限感慨地长吁一口气,“哎,我说你把宝全押在了老人家身上,你不服气。中国有句古话:顺民心者昌,逆民意者亡。中央苏区时,主席在党的领导集团里多次处于孤家寡人的地步,他跟我讲过,有八九次之多,有几次还差点杀头。他为什么敢坚持?因为他看清了自己在党员群众在红军广大指战员和全国人民中他不是少数,是顺民心、应民意的。没有这一条,任你是天下奇才、伟才、惊世之才也要犯错误,遭到失败。‘四人帮’那么大势力,在政治局,在中央委员会你搬得动他们一朝倾覆,靠的是民心民意;邓小平三起三落打不倒,靠的也是民心民意。连唐太宗都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毛主席再三告诫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嗯。”刘建勋一枝接一枝吸烟,咳得厉害,却一直停不下来,“有启发……你接着讲嘛。”
“讲什么?我们这些人都是毛主席培养教育起来的一代人,什么道理你不清楚?你是……”周惠突然想到刘建勋现在的处境,便不忍直言其短,转个弯子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毛主席教育我们的吧?为什么有人要多开出一条标准?毛主席教育我们顺民心、应民意,为什么到了许多同志那里就变成了不违背毛主席的意图,凡事要看主席的脸色,顺主席的心思?”
刘建勋病黄的脸上浮起一层病态的红晕,狠命吸着烟问声不语地听。
“近来我总是回顾庐山会议。不识庐山真面目,现在有几人能识庐山真面目?老兄哪,咱们俩是关起门来说心里话呢,你讲,你当时真没看出民心民意是真不知道实际情况上山前,上山后,七十五名中央委员,七十四名候补中委,加上我们十四名列席会议者,有几个不知道实情?咱们都是当事者嘛!”
刘建勋垂头不语,只是吸烟,周惠已经情绪起伏,越讲越激动: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获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咙胡……——周惠眼圈湿润了,“我们有几个人不知道人民这种呼声?为什么毛主席一句话,一百六十多名与会者就全成了‘盲聋哑’,这是顺民心还是顺领袖之心?”周惠抬起右手,本想去拍刘建勋,略一顿,而拍向自己;先拍拍头顶,再拍拍脊梁骨,痛苦道:“怕丢这个就没了这个。老兄啊,我讲不识庐山真面目,没有认真分析总结嘛,现在也不识,看来要识庐山真面目也不难。不过,历史有自己的规律,今天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我看从庐山会议就开始了,一步步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最后来个物极必反……”
“唉,二十年……报应来迟。”刘建勋终于拧熄手中的香烟。长叹息,仿佛积郁心中的委屈怨懑释去大半,抬起头望住周惠:“难得你老弟讲出这么诚恳的话。要想清楚今天,是应该先认清庐山真面目,特别是我们这些过来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权延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