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特别保护罢。"S君接口笑着说,向他夫人望了一眼。
“可是人家是从海外跑来慰劳的……"S夫人也加入谈话,这时她正在整理一双衣箱。
“所以要特别保护呀!"S君重说了一句,转眼望住了C君这边。"同时恐怕也含有格外招待的意思。比方说,来访问的人们有些是应该挡驾的,干脆给挡了回去,那不是免得远客们太劳碌,也省却地主的麻烦。C君,你说这推论对不对?"
“对!"C君手托住了下巴,点了点头,"可是这作风,这方式——啊哟哟!"
这时S夫人已经整理好了衣箱,便把昨晚上躲警报碰着的事,告诉了C君,要他下一个判断。C君托着下巴沉吟了一会儿,说:“可能的!可能!对于一个青年,更随便。"忽然他把声音放郑重了,转脸对着S君的孩子道:“双双,不要一个人出去乱跑了,要到什么地方玩,我们一同去。——哦,有一个碑林,可以去看看。"
“一块儿去吃饭罢,快十二点了。”S君伸了一个懒腰站起来。
在附近的馆子里吃过了午饭,又在钟楼左近的热闹街道走了一转。这里是西京市的精华所在,敌机曾在这里下过弹,不过大体上这条街还整齐热闹。十分之六的店铺窗上都没有玻璃,钉上了薄纱。
下午三点多钟回到招待所,却见大院子里停着两三部卡车,一些洑役正把大批的床铺桌子椅子往车上装。招待所的一个职员满头大汗的走来走去指挥。"又是为什么呢?搬到安全的地方去么?"S夫人纳闷地说。后来问了侍役,才知道S夫人的猜度有一半是对的;原来当真为谋安全,不过不是那些家具,而是人,据说因为这几天常有警报,慰劳团住在这里太非安全之道,所以要请到华山去住了,床铺椅子桌子是向招待所借用的。
“华山在哪里?离这里有多远?"S夫人问。
“大概有几十里路罢。"C君回答,"没有什么人家,风景也许不差。"
“哈,那是十足安全了,而且,在保护和招待方面,也方便!"君笑了笑说,觉得现在有些聪明的事情当真为古人所S万万不及。
听说那天中午,因有某某办事处邀请慰劳团吃饭,临时惹起了另外两处的宴会,结果是团员诸公连吃两顿中饭尚不得闲,只有不扰某办事处那一顿了,夜饭呢,光景是要到华山去吃了,不过确无正确材料,姑以存疑。
〔附记〕此启发表时被国民党的检查官删削了不少。原稿早已遗失,现在记不清那被删削的是些什么内容,只依稀记得,那是用讽刺的笔调,点明那华侨慰劳团之所以被"请"到华山去住,表面上为了安全,事实上是怕慰劳团和群众接触。慰劳团的团长是陈嘉庚先生。
1958年11月13日作者补注。
此所谓"市场",不是售卖鱼肉蔬菜的"菜场",也不是专供推销洋货的什么"商场";这是大圈子(城市)里的一个小圈子,形形色色,有具体而微之妙。
不知道是否也有规律,在西北大小的都市中,“市场"几乎成为必需品,市政当局的建筑计划中,必有开辟"几个市场"的“几年计划"。房子造好,铺户或摊户标租齐全,于是"市场"开幕了;人生所需的一切,在这里是大体都有,——自然只是"平民生活"所需而已。当这样一个"市场"成为一个"社会单位"出现于热闹市街旁边的时候,它的性质委实耐人寻味:从商业的眼光看来,这古怪的东西颇像"集体的"平民化的百货公司,但是不那么简单,这里的铺户或摊户照例是"漫天讨价"的,而且照例玄虚百出,一把水壶当场试过很好,拿到家里仍然漏水,一顶皮帽子戴了两天,皮毛会飘飘飞去——诸如此类的欺诈行为,在这里是视为当然的。从这上头看,它又是一个"合法的”“旧式商业恶习的保存所",它依"市政计划"而产生,但是它在逐渐现代化的"大圈子"里面(而"现代化"正是市政计划的主眼呢),却以保存"旧习"而出现,成为一个特殊的"小圈子"。
然而倘从生活动态这方面去看,那么,这"小圈子"实在又是那"大圈子"的缩影,谁要明白那"大圈子"的真面目,逛一下这"小圈子"就可得十之七八。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