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36)

2025-10-10 评论

    朝內的爭論在宋朝演變得越發激烈,是由於宋朝的政府組織制度的特殊所致,因為宋朝對宰相的職權沒有明確的規定,內閣很像個國會,由皇帝掌握平衡之權。政府由複雜拙笨的連鎖機構組成,功能的界限重複,最後決定的大權仍然在皇帝手中。當時所謂宰相,只是個交際上的稱呼而已,實際名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許有兩位副宰相。一般組織如下:戶部(財政)完全獨立,直接對皇帝負責。禦史台獨立,其他各機構,只供作贈予空銜之用。通常,宰相兼中書省侍郎與門下省侍郎。三省各侍郎和樞密院大尉構成知院,稱為"知政"。後來,神宗銳予改變,意在簡化此一組織制度,權責區劃較為分明。門下省司研討命令,中書省(宰相府)司發佈,尚書省司執行。但是紛亂與權責分散,依然如故。
    王安石最初只是個參知政事(副宰相);但因受皇帝支持,擅自越權進行變法計畫,與呂惠卿、曾布私下決定一切。這自然是在神宗駕前和各知政易於發生爭論。主要問題只有兩個:一個是青苗貸款法,一是禦史的言論自由一事。一方面是元老重臣幹練有才之士,人數之眾,幾乎構成了全體;另一方面,只有一個人,王安石,但有神宗支持,及另一批默默無名的小人,野心大,精力足,陰險而詭詐。為了便於參考,並免於許多人名的累贅,下一表內列有政爭中較重要之人名,以見雙方之陣容:
    當權派
    王安石(拗相公)
    神宗(雄心萬丈的皇帝)
    曾布(活躍的政客)
    呂惠卿(聲名狼藉,後出賣王安石)
    李定(母喪不奔,後彈劾蘇東坡)
    鄧紹(兩面人,先後服侍呂惠卿和王安石)
    舒曼(與鄧紹一同彈劾蘇東坡)
    王霧(王安石之子)
    謝景溫(王安石姻親)
    蔡卞(王安石女婿)
    章諄(後為蘇東坡敵人)
    呂嘉問(王安石手下的貿易霸主)
    反對派
    司馬光(反對派之首,大史學家)
    韓琦(元老重臣)
    富弼(老臣)
    呂晦(第一個發動攻擊的人)
    曾公亮(脆弱人物)
    趙護
    文彥伯(老好人)
    張方平
    范鎮(元老重臣,蘇家"叔伯"輩好友)
    歐陽修
    蘇東坡
    蘇子由(東坡之弟)
    范仲淹(偉人)
    孫覺(高俊,易怒,東坡密友)
    李察(矮壯,東坡密友)
    劉恕(性火爆,東坡至交)
    呂公著(美髯,曾與王安石為友)
    韓維(出自世家,曾為王安石好友)
    王安禮(王安石弟)
    王安國
    劉摯(獨立批評者,後與東坡為敵)
    蘇頌
    宋敏求熙甯中三學士
    李大臨
    其他禦史
    鄭俠(負重任之宮廷門吏,王安石因他而敗)
    此一極不平衡的陣容,既令人悲,又令人笑。一看此表,令人不禁納悶王安石化友為敵的才氣,以及神宗寵用王安石所付代價之大,因為所有對新政持異議者皆遭撤職,罷官議罪。最後,神宗又不得不罷斥王安石、呂惠卿、鄧緒等諸人。他的強國夢破滅了,只落得統治一群庸才之臣。倘若說知人善任為"神"聖的降勝,"神"宗這個溢號,他是當之有愧了。
    王安石的悲劇是在於他自己並不任情放縱,也不腐敗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張的國家資本計畫那麼激進、那麼極端的制度付諸實施,必得不顧別人的反對。也許這就是他隱退以待時機如此之久的緣故。他有一個幻象,而他的所作所為,都以實現這個光輝燦爛的幻象為依歸,他之所求,不是太平繁榮的國家,而是富強具有威力的國家,向南向北,都要開拓疆土。他相信天意要使宋朝擴張發展,一如漢唐兩代,而他王安石就是上應天命成此大業之人。但是在後世的歷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此等上應天命的人,無一不動人幾分感傷——永遠是個困於雄。已而不能自拔的人,成為自己夢想的犧牲者,自己的美夢發展擴張,而後破裂成了浮光泡影,消失於虛無飄渺之中。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