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231)

2025-10-10 评论

    朕若能康复,或许愿意信奉玛法的天主。然时至今日,痘疹凶险,万不容朕行此事了……”汤若望老泪纵横,唏嘘不已,不住地用本国语言情不自禁地反复念叨着:“主啊,宽恕他吧!……”然而,皇上还有话对他的玛法说:“传谕汤玛法立即往慈宁宫叩见皇太后,有要事相商。"劳累和伤感都不能使年迈的传教士却步,他立即随着内监往慈宁宫去了。
    皇太后容色疲惫、憔悴,眼睛已经红肿,坐在御榻上以手撑额,轻声啜泣。她的忧伤、恐惧,随着一声又一声的深深叹息透露出来。苏麻喇姑一面自己抹泪,一面给她披上一件深蓝色的貂皮披风。正殿里过于空旷冷清,虽然生了好几盆火,仍比寝宫冷得多。
    太监一报告说汤若望进宫,太后立刻抹去眼泪,坐直腰身,双手静静放在膝上,一股英睿的气度便从她身上驱走了愁容悲泪形成的老态。她恢复了平日的稳静、从容,只是常常闪现的温和笑容却完全消失了。她请汤若望坐下,宫女们献上了奶茶。
    太后不等汤若望说通常的谒见词,便开门见山地说:“玛法,皇帝病笃,继位的太子还未诏封。我督促皇帝,他却提出一位堂兄。我与诸王商议,父子相承是正理,继位者必须是皇子。皇帝想知道玛法的见解。"汤若望心中澎湃着热浪。这样的大事竟来征求他的意见,足见福临内心深处对他还保持着少年时代的依恋。一切嫌怨委屈霎时都消散了。他噙着热泪,简直没有怎么寻思,慨然道:“子继父位、父子相承,是中国自古的大道,也是西国乃至天下的大道。太后所见甚明,应立皇子!"庄太后点点头,说:“皇六子三岁、皇七子两岁、皇八子刚出生十三天,不足论了。皇五子顺治十四年十一月生,今年四岁;皇二子顺治十年七月生,今年八岁;皇三子顺治十一年三月生,今年七岁。皇五子、皇二子的母亲都是庶妃,皇三子的母亲是景仁宫康妃。这孩子极聪明,好读书,善弓马……”庄太后觉得自己说得多了,停了停,问:“玛法你看,诸皇子中谁能当大任?"汤若望当然听得出太后的意向。如果太后所说确实,不带偏爱,皇三子应是最合适的人眩但他不愿意就这样附议皇太后,自低身份。所以,思索片刻后,他说:“据我所知,诸位皇子中,唯有皇三子已经出过天花。如皇太后所说,他又聪明过人,勤于学习,那么老臣以为,皇三子继位比其他皇子继位更有利于大清帝国的稳固。"在当前局面中,这难道不是一个最令人信服的、可以击败任何竞争者的理由?汤若望举足轻重的建议,促成了这一个了不起的决断。只是皇太后也罢、汤若望也罢,此时绝没有料到,他们决断要继位的小皇子,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使中国成为东方最强大的帝国,给灾难深重的黎民百姓开辟了百年的和平与安定的局面。
    太后对汤若望的意见非常满意,尊敬地站起身,命太监搀送汤玛法出殿,并用肩舆将他一直送出紫禁城,又一次给这位德国传教士以极高的礼遇。
    一桩重大的事情解决了,太后郁闷的心略略轻松了些。但是事情还多得很,还得她一桩一件地处理。她是太后,不是皇帝。但此时,她的决策和她的事情,比皇帝的更加重要和繁忙。亏得当年草原生活给她带来极好的身体素质,不然,这样凶猛的感情冲击和纷至沓来的事务,她是绝对吃不消的。
    苏麻喇姑赶紧给太后送上热气腾腾的鲜奶茶、奶瓶子和几样精美的点心,并递给她一个嵌翡翠红玛瑙的银手炉。太后把手炉放在怀中,慢慢喝着奶茶、吃着点心,仍在默默地思考着什么。等她吃罢茶点,苏麻喇姑上前收拾了家什,让宫女们端走,随后用满语问:“太后,要召皇后来吗?"太后摇摇头,轻轻地说:“传董鄂妃。"苏麻喇姑不敢抬头看她,悄悄退下去传太后旨意。
    董鄂妃来了。她越来越象她的姐姐,连表情和动作都有几分相似。只是眼睛没有她姐姐那么灵活聪慧,气质上也象缺点什么。不准确地形容,那便是少了董皇后的雍容大度,和那一团令人起敬的儒雅的书卷气。她还年轻,才十八岁,刚刚进了妃位。向太后跪安后,她拭着泪眼低头站立,心里有几分惶恐。皇太后郑重其事地单独召她到慈宁宫,这还是头一次。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