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比于不伦!徐先生好像不知道在一个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时,常会产生"适应不良"(maladjustment)的情形。现在,我们的问题不是"保持差异",而是怎样解决"适应不良"的问题。我们现在是否应该为了"保持差异"而不去解决"适应不良"的问题呢?徐道邻为传统派做嫁衣裳
徐先生的基本观念在"抵制文化的同原化",认为同原化"对于人类的危险不亚于原子性的战争"。这种"远见"我不好说它是侈论,但至少是一种杞忧。尤其对所谓"科学和工艺上落后的民族"而言,更是不切实际的论调。如果一个民族只在"科学与工艺上落后",如果真有只在"科学与工艺上落后的民族",那么这民族唯一该做的事,乃是尽量"倾向"那些现代化强国的"文化焦点",在富强竞争中不被远远甩在后面,这才是这民族"生死关头的重要问题"!
对一个穷光蛋来说,争气的办法是阔起来,跟那些大肚皮的富翁斗斗富。而不是只披一件"科学与工艺"的外衣,挤在金谷园里去点缀、去陪衬、去维持"高度的差异性"!
我们不需要用我们的"文化传统"去点缀世界博物馆,这不是我们穷借大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第一流的现代化强国。徐先失援引几个洋学者来劝阻人们不要争奇斗富,这是我们不敢领教的高论。所以对徐先生,我要指摘他,防止他用平和的词句所走私进来的毒害。
徐先生最不可饶恕的,是他在不知不觉间(我不敢说是有意的)为传统派做了嫁衣裳。
传统派的主力根本是一群毫无新头脑的土"学人",他们根本不了解西方文化,更不了解西方现代的新学问。徐先生比起这些人士当然高明。但他那点高明,却又正巧用在为传统派张目的工作上。徐先生的战术是抬出西洋"许多有地位的人类学者"来做盾牌,以便在必要时可用"不敢当"来脱身。
在洋书后面做好防御工事后,他便开始用"近年来…西洋学者"的看法,向传统派助战。我们看他从旁而来的"仗义执中国的国有文化,在科学和工艺两方面,是远比西洋人落后的。所以它的被西洋人唾弃,本无足怪。幸亏近年来若干事实的发生,使人民明显的认出来,科学和工艺是一回事,文化又是一回事。
这是很暧昧的论调了!他又说:
中国过去曾经多次同化过征服它统治它的异族,也曾多次圆满的吸收了消化了外来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是证明过它的雄厚的力量的。今天,在科学的发展到了不可一世的日子,科学的潮流席卷了全世界的时候,许多中国人还在那里欣赏他们国有的文化,不轻易的把科学和工艺,看成人类的一切,这一股子的傻劲,也许正是中国文化的力量之一种表现吧。(以上皆引自《转变中的文化观念》
徐先生似乎不知道过去的事永远过去了!过去中国之所以"曾经多次同化过征服它统治它的异族".是因为那些异族的文化潜力较差。现在,我们所碰到的西方文化可不同了。
时移世变,古老而带静态的农业文化形态,根本不适应这一新的西方文化之冲击所引起的新变动。如果中国旧文化继续能有实效,何以中国会发生这样广泛而又基本的变乱?何以许多人还得靠美援过日子?
至于徐先生文中提到的"许多中国人",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在徐先生的标准中,乃是"有高度成就的思想家":
在最近几年来,许多有高度成就的思想家,都是在对于中国国有文化的探讨,重新加以致力。他们之对于中国文化的宣扬,和四干年前东西文化论辩时期之国故论者的立场,大不相同。那时候的中国本位文化论者,对于西洋文化,多半还没有足够深刻的了解……而今日的情形,则和当时大不相同。今天讨论文化问题的先生们……他们对于西洋文化,都具有高度的认识。
他所用的"高度"和"成就"是些什么?以什么为指涉点(pointofreference)?简直令人莫测高深!对学问思想的评价和说应酬话,总须有个分际吧!况且,在连用"高度"榆扬之后,他又提醒"宣扬中国固有文化的先生们",还有一种"活的中国文化"也是可以宣扬的:
许多在宣扬中国固有文化的先生们.对于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似乎还没有予以适当的注意和研究,那就是实际生活在每一个中国人里面的"活的中国文化"。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